收稿日期:2023-03-01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安全的刑法保障研究》(22BFX048)、202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电信网络诈骗关联犯罪法律适用疑难问题研究》(GJ2022C1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怀胜(1983-),男,河南新乡人,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网络刑法学。①参见喻海松:《网络犯罪形态的碎片化与刑事治理的体系化》,载《法律科学》2022年第3期。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变化看检察今年1月至9月起诉帮信罪9.2万余人》,https://www.spp.gov.cn/spp/zdgz/202210/t20221030_591202.s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2年11月7日。电信网络诈骗黑产链条明知推定的行为类型与边界研究李怀胜(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北京100088)摘要: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的产业链形态造成上下游犯罪主观犯意认定的模糊化,因而明知推定成为常见的证明技术,而司法实践惩处犯罪的客观压力和主观冲动推升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网络帮助犯罪罪名的适用率。在此背景下,相关罪名适用存在明知推定认定的泛化、明知推定与客观行为的连接纽带弱化等问题。在梳理网络犯罪领域明知推定的实践发展路径以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明知推定的行为类型的基础上,建议司法实践应当明确“明知可能”与“可能明知”的规范差异,重建主观推定归罪证明标准与危害行为关联的制度模型,以此确立明知推定的边界,并且改变重入罪推定、轻出罪证明的司法导向。关键词:犯罪产业链;明知;推定;证明标准中图分类号:D9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003(2023)04-0106-11互联网时代,高度依赖人工的传统犯罪发生异化,借助网络技术存活的新型犯罪已经整合为产业链,一个链条上隐匿着多种不同的犯罪,相互配合、相互供给。以电信网络诈骗黑产链条为例,上游负责提供个人信息用于精准诈骗,中游的料商、卡商、号商等负责提供技术支持与作案工具,还有支游负责编写剧本广泛撒网实施诈骗,甚至提供“一揽子”诈骗解决方案,下游负责转结资金等洗钱犯罪活动,上下游的犯罪嫌疑人之间分工明确,犯罪行为被最大可能切割和碎片化。①在复杂的利益链条的驱动下,各环节犯罪人以“零意思联络”自发形成诈骗团伙,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