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东南传播2023年第5期(总第225期)2023年第五期“量化自我”异化的表征、原因与影响厉国刚黄丹丹(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量化自我作为当前一种潮流的生活方式,其“数据可供性”使得量化实践者通过技术支持得以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自己并制定相应的自我提升的管理策略。以数字技术加持的量化自我正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权利与意义的中介,也是施加意义的中介,量化自我日渐呈现出异化的端倪。量化自我的异化是数字时代下人与技术关系的问题,在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不断审视、反思、追问人之“生存意义”,并警惕数据主义思维的控制与人的主体性缺失等现象。关键词:量化自我异化自我认同人机关系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启人类社会“数据化生存”的范式,并在不断生成人类生活方式全新的框架。量化自我作为数字社会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在不断获得现代人的青睐。量化自我的概念最早见于2007年,由《连线》杂志主编KevinKelly和技术专栏作家GaryWolf共同提出,指的是个体通过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技术收集关于个体自身的数据[1],经由这些数据追踪、量化、探索、反思自我,并借助相关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可视化以期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2]。早期的量化自我应用范围多集中于量化健康、运动等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量化自我的范围也逐渐扩大。狭义的量化自我主要针对例如睡眠、心率、脉搏、血糖值、运动量等人体的生理数据进行追踪与分析;而广义的量化自我则兼顾对人的心理与认知、行为等方面数据的收集,包括“表征人体机能与心理状态的健康数据,表征个体认知规律的认知数据,与个体消费行为习惯相关的消费数据,甚至关于个体与物理环境互动的环境数据等。”[3]散落的个体的生活印迹、工作学习轨迹、社会活动经由量化自我共同构成人的生活图景。量化自我的边界由“量化身体”转向“量化生活”,量化作为一种手段,实现了人的“全息数据化”,形成了“被量化、外化的人”[4]。量化自我作为当前一种潮流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其具备“数据可供性”,量化实践者通过技术支持得以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自己并制定相应的自我提升的管理策略;然而另一方面,量化意味着数字化、数据化,算法作为主导逻辑制定的准则与规范,形成了包括意义阐释、价值判断等的数字化解释框架。当人们的日常生活被纳入这样的框架中,表明人的各项指标将由数字标准来定义和阐释。日益盛行的量化自我产生了众多问题,围绕量化自我的迷思越发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