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31·2023年/第28期/论《左传》中外交辞令的语言风格◎刘雅婷(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历史典籍,其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间242年的历史。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又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自从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开始,周天子的地位衰落,同时各诸侯国迅速崛起,在“礼崩乐坏”的历史环境下,诸侯国之间展开了争霸活动,因而外交活动也空前频繁。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在外交活动中都对于辞令十分讲究,他们运用的外交辞令或委婉含蓄,或绵里藏针,在维护国家国格的同时也维护了个人的尊严,为春秋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春秋外交活动及《左传》外交辞令发展的背景(一)外交人才文化素养的提升春秋时期的外交人才文化素养较高,是当时外交辞令发展的重要条件。《左传》所记录的春秋时期虽然在孔子的描述中是“礼崩乐坏”,但是在一些庄重的场合,“礼”依然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有着强大的规范作用,这也自然要求外交人才需要具备知礼懂礼的素质。例如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当中,子大叔对“礼”的理解就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以及人们的行为依据,说明在春秋时期,人们认为“礼”就是一种自觉的社会规范。受此影响,《左传》中的外交辞令也有礼有节。【摘要】《左传》是我国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也是我国最早叙事较为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其中记载着诸多外交辞令,透过这些外交辞令可以让我们看到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文化活动,更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本文首先对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活动以及《左传》外交辞令的发展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系统地分析了《左传》外交辞令的语言风格,最后结合实例,探讨《左传》外交辞令对当代外交活动的启示和影响。【关键词】《左传》;外交辞令;语言风格;外交活动【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8-0031-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8.010其次,“文”也是当时外交人才的必要素质。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文、行、忠、信”的“四教”,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文”,所以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也认为“文”是社会大才必备的条件,更是对人才进行考察和衡量的重要尺度。《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众卿随重耳出奔,子犯就曾经说“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因而不难发现,人们不仅认为“文”是一种外在的才能,更体现着内在品格和教化。所以春秋时期外交人才也注重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