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集萃·85·2023年/第28期/“以仁成人”何以可能——以儒家经典为中心进行考析◎耿成成(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一、以“仁”成人的必要性将“人”作为我们思想与行为的出发点是儒家仁学思想的道德基石,它从不同视域得出的“仁者,人也”的思想结论,在教化实践方面为实现“人之为仁”提供了理论根据。子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即人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亦是大本之源,彼此是相近的,只不过在后天,因为习染积久从而导致互相之间的“纯真本性”差异甚大。这里的“纯真本性”既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亦是孔子所讲的“仁”。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即仁义礼智属于人先天本来就拥有的,与“性相近”里的“性”在某种程度上指向是相同的,只是在后天人们因为习性所致而被遮蔽了。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这里谈到的人性恶也是在后天形成的,说明人的德性是可以通过教化来实现,以至恢复到人之初的“性本善”。可以看出教化的目的是实现“人之为仁”进而达到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仁者”。所以,从仁学的角度来看,成为仁者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追求,其关键在于秉持人与生俱来的善性。《礼记·中庸》的“仁者,人也”思想,意指人所具有的各种美德都属于仁,对于美德的持守也是成为仁者的基本要求,这造就了中国人“崇德尚仁”的精神品格,这也是先秦儒学对“仁”的定义式表述。“仁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从现实角度来说,更是一种价值目标。孔子的“仁德”,可以说【摘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对儒家文化内核的探析有利于促成“人”格的提升。首先,本文通过对以“仁”成人的必要性进行简要论述以此来论证“仁德”是“人”的立身之本。其次,通过对儒学经典语录的简要分析来阐述“仁”所具有的特性,以及在现实中如何行“仁”和培养“仁德”,以此来观照自身是否成“人”。最后,“仁”无论是作为我们应当必备的德性还是价值目标,对“仁”的持守与追求都应当作为我们存在的动力。【关键词】仁;仁德;仁学;仁心【中图分类号】B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8-0085-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8.027是包含各种美德但又不限于各种美德,而是所有道德美德中层级最高的最完美的道德。孔子对“仁者,人也”思想的认识,可以说是亘古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