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实用医学2023年5月第35卷第5期·697·单髁关节置换术中截骨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冯巩,袁义doi:10.3969/j.issn.1671-0800.2023.05.044【中图分类号】R684.3【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671-0800(2023)05-0697-04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深,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给社会带来了越来越大的经济负担。以往全膝关节置换(TKA)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KOA的“金标准”,相比单踝关节置换术(UKA)远期翻修率更低、并发症更少[1]。但最新的研究显示,在过去的20年里,随着技术的发展、假体的改良,UKA的翻修率有所下降,接近了TKA的水平[2]。同时,Beard等[3]研究认为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和假体设计的改进,UKA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中长期效果。UKA的翻修率降低、中长期效果的提升,与截骨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着一定联系。准确的假体安放被认为是膝关节单髁关节置换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4]。截骨定位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关节外科医生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本文查阅回顾了大量相关文献后,就UKA术中截骨定位技术的历史及最新进展作一综述。1UKA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末期,McKeever假体的问世被认为是膝关节单髁关节置换术的起源。该假体是一种钴铬钼合金的金属假体,形状类似内侧胫骨平台,下表面有一个T型凸起的龙骨,可植入于胫骨平台上。当时该手术被运用于那些不适合做截骨手术,而且年纪相对较轻,或无法耐受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McKeever假体植入的手术并不能称之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因为该手术只置换了胫骨关节间室的胫骨侧。Springer等[5]曾对24例60岁以下接受该项技术的患者进行了报道,8年的假体翻修率达50%。由于适应证有限、翻修率高,该假体也被慢慢淘汰。到了20世纪60年代,UKA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Marmor假体是第一个模块化UKA,由Bucholz开发,从那时起,假肢设计及其运动学进行了不断改进。Goodfellow和O’Connor的牛津膝盖在20世纪80年代的问世,预示着UKA的新时代,是膝关节单髁置换术领域最大的进步。该假体由平坦的胫骨假体、弧形的股骨假体以及与其匹配的活动聚乙烯衬垫组成,其特点是胫股间适应性更好,减少了应力集中,活动的胫骨衬垫避免了限制性假体产生的问题。但活动的衬垫也有其问题所在,Thienpont等[6]研究发现使用牛津三代活动平台假体术后胫骨衬垫脱位和松动是失败的常见原因。起初牛津膝关节运用于双间室置换,随着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概念的提出,膝关节单髁置换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治疗这类患者。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