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今古文创从认知角度分析副词“还”的语义与“反义共存”语用现象◎钟瑜雯(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一、引言目前,众词典对副词“还”的义项划分存在着诸多分歧,《汉语大词典》中“还”的义项多达11种,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仅划分了4种。众词典不仅在义项划分数量上存在分歧,还在划分标准上不统一,这足以说明副词“还”的分析难度与研究必要。现有关于副词“还”的研究集中在语义、句法、语用、与其他相关副词的异同四个方面。语义方面,丁声树[1]、吕叔湘[5]、王力[3]等重新划分并解释“还”义项,视角与分类标准各不相同;不少学者分析“还”所有义项的分布情况、构建其语义网络,高增霞[4]认为“还”的基础义为“延续”,唐敏[5]将动词“还”分为转折义、重复义后又再进一步进行了划分,童晓娥[6]认为副词“还”的各义项是通过家族相似联系起来的,忽略了“重复”义与“延续”义的差异。综观语义方面的研究,各学者虽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逻辑自洽,但仍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足以统一各家观点。句法方面,一般是将副词“还”放在几种典型句式中进行讨论,如丁力[7]、杨玉玲[8]讨论“还NP呢”句式,殷志平[9]、李杰[10]讨论“X比Y还W”句式,胡佳丽[11]讨论“还XP呢”句式等。将副词“还”放在句式中进行讨论,实际上是语义分析遇难的无奈之举,其结论的适用范围仍相对狭窄。语用方面,沈家煊[12]提出副词“还”的“元语增量”用【摘要】副词“还”的语义网络构建因原型义不明而存在一定障碍,不仅如此,副词“还”存在“反义共存”语义现象。从认知角度分析副词“还”,构建其意象-图式结构,可以得知“还”的副词原型义为“重复”,在此基础上,通过进行主观化程度的区分与梳理,其语义网络能够得以构建。主观表达的功能性要求使副词“还”兼具正向与反向的评价意义,意象-图式结构的不同认知扫描方式(scanning)与心理预期提供了该反义共存现象的认知基础。【关键词】认知语义学;主观化;图式【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8-0128-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8.040法为主观主观的表态,张宝胜[13]在此基础上,用“还”是否读作重音来判断“还”是否有主观性用法。与其他相关副词的异同方面,王敏凤[14]作了“还”“再”“又”重复义的比较,王欣、祝东平[15]则将“还”与“仍”相比较,前者是针对的是频率副词“还”,后者针对的是时间副词“还”,所作的都是副词“还”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