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2023年第2期(总第314期)FORUMONCONTEMPORARYEDUCATION一、问题的提出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1],基于马丁·特罗(MartinTrow)的高等教育普及化观点,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目前,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2年的59.6%,高等学校为3013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39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高职(专科)学校1489所、成人高等学校253所,在学总规模达到4655万人[3],朝着高等教育强国方向大力推进。因此,从规模扩张、外延发展转向结构优化、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将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并全面部署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对高等教育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以支撑国家战略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与新挑战。同时,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战略背景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前主要国家和地区财政教育经费和全社会教育经费投入比较研究”(编号:17JZD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问题与优化路径*宋海生[摘要]构建主体多元、结构优化、分类科学、标准适用和动态评价的质量保障体系是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总体建构的以重点政策为驱动,教学评估、学科评估和专业认证相互支撑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以本科教学质量自我评估为核心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保障主体地位失衡、内部质量保障薄弱、分类评价管理机制不健全等主要问题,难以满足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基于此,提出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路径:强化高校主体责任,实现多元主体共治,促进质量保障体系内外互通;重点推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突出“学生中心”地位,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系统推进分类发展与评价,构建适合不同类型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关键词]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质量保障体系;优化路径[作者简介]宋海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