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2022年12期··“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衍生品,是“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对象之一。国家高度重视“城中村”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1]”;《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提出,“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和城中村[2]”;《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指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3]”。“城中村”居民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学界对“城中村”居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失地居民”这一群体的社会保障[4]、可持续生计[5]、征地补偿[6]、农民权益维护[7]和市民化[8]等方面,也有学者对“城中村”失地居民住房安置状况与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研究,如李燕琼和吕维平(2007)[9]通过考查我国东中西部失地居民住房安置状况,分析各地的失地居民住房安置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安置方案。“城中村”未失地居民群体处于学术研究边缘,但它确实对“城中村”问题具有重大影响,具备潜在的学术研究价值。因此,本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创新,选定“城中村未失地居民”为研究对象。1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城中村”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特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从狭义上说,“城中村”是指原本的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从广义上说,“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根据国家规定,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400m2的统称为失地农民。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已基本转变为城市户口,所以将其称为居民。本研究主要运用扎根理论,对“城中村”未失地居民生存现状进行分析。扎根理论研究法是指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2研究设计2.1样本选择成都市龙泉驿区长伍村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黄土镇场镇西南面,成洛路紧邻其境,车城大道和成南高速公路贯穿其中。该村幅员面积7.234km2,耕地面积304hm2,辖2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675户,总人口8656人。28个村民小组中,19个组以整组拆迁,9个组部分拆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都市龙泉驿区长伍村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逐渐失去或基本失去耕地,大部分耕地被征用,但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并未搭上城市快速发展的便车,生活质量跟不上城市化的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