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2-10-30作者简介:王华宝,男,1965年生,江苏扬州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文脉专项一般项目“段玉裁传”(编号:17WMB018)。①见吴修《昭代名人尺牍小传》卷二十三,清光绪刻本。②手稿参见薛正兴.王念孙王引之评传[M].卷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③国家图书馆藏稿钞本传记文献选刊[M].第74册第261-304页,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1。④原载《国粹学报》第三十一期,1907年7月29日,收入《左盦外集》卷九。段玉裁、王念孙“问学交”的标本价值王华宝(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89)摘要:清代段玉裁、王念孙都是人们称颂的学术大师,王念孙用“问学交”来概称他们的人生情谊。论文从后人将清代的语言文字之学径称为“段王之学”、段王所呈现出的清代学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段王的“问学交”的认知价值及其对当代“君子”文化建设的角度,讨论“问学交”的标本价值及当代借鉴价值。关键词:段玉裁王念孙问学交价值中图分类号:K8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853(2023)02-181-08清代金坛段玉裁(1735—1815)“湛深经史,尤精六书”①,有“一代朴学宗师”之称。高邮王念孙(1744-1832)、王引之(1766-1834)父子,以精通小学、校勘见长,人称“高邮二王”。段玉裁与王念孙的人生情谊,王念孙为什么以“问学交”来概括?后人为什么将乾嘉时代的“小学”即语言文字之学径称为“段王之学”?段王所呈现出的清代学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有哪些?段王的“问学交”有怎样的认知价值和借鉴意义?基于文献史料,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讨。一、段王“问学交”的来源及“段王之学”段玉裁去世后的第二年,即1816年,王念孙应玉裁之子的请求,作《大清敕授文林郎四川巫山县知县段君墓志铭并序》,文中有“念孙与君为问学交,义不敢辞”②。王氏所作段氏铭,对段氏一生简要经历、学术师承、重要学术观点、主要成果和学术贡献等,做了精当的评述。该文是研究段玉裁重要的文献资料,“问学交”三字也是二人交游最精当的写照。这是二人“问学交”说的直接来源。“段王之学”这一学术术语经过长期凝炼而形成。段玉裁、王念孙等以小学通经,取得很高成就,这是首要条件。陈奂《师友渊源记》王念孙条目有“稍长,从学于戴东原先生,故戴氏有段、王两家之学”之语③。刘师培《近代汉学变迁论》指出:“而段、王之学,溯源戴君,尤长训诂,于史书、诸子转相证明,或触类而长,所到冰释。”④梁启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