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科,刘沛林,杨立国,等.基于DFRI碱基理论的传统村落景观基因推演与修复[J].地理科学,2023,43(6):981-991.[PengKe,LiuPeilin,YangLiguoetal.Deductionandrestorationoftraditionalvillagelandscapegenesbasedon''DFRIBase''theory.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2023,43(6):981-991.]doi:10.13249/j.cnki.sgs.2023.06.005基于DFRI碱基理论的传统村落景观基因推演与修复彭科1,2,刘沛林2,3,杨立国1,2,邓运员1,2(1.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421002;2.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南衡阳421002;3.长沙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22)摘要:采用对比与类别的方法,定义了景观基因的4种功能“碱基”,解析其遗传表达机制,并以汝城县永丰村的景观基因修复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如下:①景观基因由分异、形态、响应、迭代4种碱基排列组合而成,其排列顺序决定了村落景观的遗传信息。②景观基因序列在横向上满足碱基的两两配对规律,在纵向上能体现村落演化的时序性与过程性。③通过景观基因的测序推演,总结了永丰村文化载体的分异特征,以此修补缺失的分异碱基。④通过形成场所依恋和建立场所认同可以恢复文化环境,重新建立永丰村的“响应−环境”平衡,以此激活响应碱基。⑤在传统村落景观破碎化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DFRI碱基理论推演与修复景观基因。关键词:传统村落;景观基因;景观基因碱基;景观基因序列;景观基因修复中图分类号:K901.6/9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90(2023)06-0981-11传统村落因其文化景观中富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研究价值与遗产保护价值成为人文地理学领域方兴未艾的关注热点[1]。早期国内外研究以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演变[2]、规划思想解析[3]与传统价值挖掘[4]为主。其后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传统风貌破坏、文化传承断层、村落空间失活[5]等问题日益突显,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强调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以传承村落特色文化为根本目的,修复并延续和谐的乡村人地关系[6]。在此背景下,“修复与振兴”开始成为传统村落研究的热点[7],包括:对空间形态已变异但地域文化特征仍然显著的传统村落,通过修复和强化主脉文化的特征进行空间重塑[8];对于空间功能失活且衰退严重的聚落人居环境,结合景观基因理论开展物质修补与文化修复[9];对于物质基底残破但空间演变有迹可循的村落,基于“簇−群”联结逻辑还原空间发展轨迹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