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感染防治报告人:雷旭东第一页,共二十二页。病例特点病例特点•中年男性•化疗后第3天,出现发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住院期间出现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第二页,共二十二页。病例特点患者基本信息•任某,男,58岁,身高172cm,体重59kg,体表面积1.7m2。•入院时间:2012-2-18•主诉:间断发热、咳嗽伴头晕、乏力1月。•既往病史:否认。•既往用药史:否认。•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肿瘤疾病史。•药物过敏史:否认。•血压:140/81mmHg。•血型:O。•确诊:多发性骨髓瘤,伴脾肿大。第三页,共二十二页。•2012-2-22行VAD(VCD0.5mg1-4d,THP20mg1-4d,DXM20mgbid1-4d)化疗方案。•2012-2-27化疗后第2天,查血发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2012-2-28化疗后第3天,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双肺具有湿罗音,体温为38.5℃•给予咽拭子+药敏第四页,共二十二页。发热可能是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期间出现严重潜在性感染存在的唯一象征,怎么办?如何进行危险性评估?应该做哪些检查和培养?第五页,共二十二页。如何进行危险评估?•对于有发热表现者,进行严重感染并发症的危险评估(A-Ⅱ)参考多国癌症支持治疗学会(MASCC)评分系统。•a.高危患者MASCC<21;推荐入院接受经验性抗菌治疗(B-Ⅰ)•b.底危患者MASCC≥21;适合口服或门诊经验性抗菌治疗(B-Ⅰ)•大多数专家把有预期较长(时间>7d)及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或明显的内科合并病定为高危患者,推荐入院接受经验性治疗(A-Ⅱ)•低危患者,包括预期较短(时间<7d)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或无极少合并病者,适合口服经验性治疗(A-Ⅱ)第六页,共二十二页。应该做哪些检查和培养?•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分类和血小板计数等;•血生化:肌酐、尿素氮、电解质、转氨酶和胆红素在内的等(A-Ⅲ);•血培养:一套采自PICC管腔、一套采自外周血;•痰培养(A-Ⅲ)•胸部X片第七页,共二十二页。•依据MASCC评价系统的评价结果:该患者为高危患者,在培养结果未回的情况下,如何选用抗生素?•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病人最常见的病原体为:细菌和真菌•细菌:–金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真菌:–念珠菌、–曲霉菌、–镰刀菌素广谱覆盖G+、G-、厌氧菌不易诱导耐药对肝肾功能影响小住院静脉应用经验性抗菌药物药师建议第八页,共二十二页。药品名称不利/有利氨基糖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