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胆碱潘建春教授温州医学院药学院第一页,共二十八页。乙酰胆碱是药理学上第一个被确定为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化合物。英国生理学家Dale观察到Ach的作用与电刺激副交感神经产生的反应非常相似。奥地利科学家Loewi(1921)的离体蛙心灌流试验,观察到电刺激迷走神经释放Ach。第二页,共二十八页。第三页,共二十八页。在中枢神经系统内,Ach由投射神经元产生,细胞体位于脑干、前脑,也见于连接许多脑区的中间神经元中,如纹状体等。功能解剖第四页,共二十八页。投射性胆碱能神经元来自于8个核团,这些核团丛集于两个区域:基底前脑和上端脑干。基底前脑由内侧中隔核(胆碱能核-1,Ch1)、斜带的垂直核(Ch2)、斜带的水平核(Ch3)和Meynert基底核(Ch4)。第五页,共二十八页。脑干胆碱能核包括脚核(Ch5)、外侧被盖核(Ch6)、内侧缰核(Ch7)、旁二迭核(Ch8)。接受胆碱能支配的主要脑区为皮质和海马。第六页,共二十八页。乙酰胆碱的化学乙酰胆碱的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N,N,N-三甲乙铵[2-(acetyloxy)-N,N,N-trimethylethanaminium],是胆碱和乙酸形成的酯,为季铵类化合物,脂溶性低,不易透过生物膜。第七页,共二十八页。Ach极易成盐及溶于水,在水溶液中极不稳定。Ach易水解,在pH3.8~4.5时最为稳定;在pH为10及100℃时可全部水解。第八页,共二十八页。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AcetylcholineCholine+AcetateCholineacetyltransferaseAcetylcholinesteraseCoenzymeACholine+AcetylcoenzymeA第九页,共二十八页。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催化下,以可逆反应产生乙酰胆碱。在乙酰胆碱合成后,乙酰胆碱被胆碱酯酶迅速代谢为胆碱和乙酸盐,进而再进入合成、代谢循环。第十页,共二十八页。乙酰胆碱的摄取、储藏和释放第十一页,共二十八页。Ach合成后转运到囊泡中,与三磷酸腺苷(ATP)、蛋白多糖(proteoglycan,Pg)结合并贮存。当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每一囊泡中的Ach以量子释放(quantalrelease)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第十二页,共二十八页。释放到突触间隙的Ach与突触后膜上的胆碱受体结合,并使效应器产生生理效应。Ach释放后,数毫秒内即被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酯酶水解成胆碱和乙酸。约50%胆碱可被神经末梢再摄取利用。第十三页,共二十八页。乙酰胆碱的灭活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能快速催化由末梢释放的Ach水解,是Ach灭活的主要形式。胆碱酯酶分类依据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