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解读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第一页,共六十四页。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局部颞叶及上段脊髓。椎动脉直径3-5mm,15%人群一支直径小于2mm.不对称常见,50%左侧为主,25%右侧为主,25%双侧对称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第二页,共六十四页。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关于TIA的机制血管痉挛微栓子栓塞血管狭窄(颈动脉系统)临床表现波动,易后继梗死推测供血动脉狭窄/阻断,依靠侧支循环第三页,共六十四页。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新概念(1950s)颈动脉供血缺乏(carotidinsufficiency)脑供血缺乏(cerebrovascularinsufficiency)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VBI)可见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TIA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机制上是血流动力学第四页,共六十四页。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70年代后,明确颈动脉系统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缺乏〞概念即不再使用。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不确切的认识:将头晕/眩晕的病因多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病因;将VBI的概念泛化,为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标准第五页,共六十四页。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后循环缺血的认识现状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技术的开展,对PCI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PCI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颈椎骨质增生仅是很少见的情况PCI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无论是临床或辅助检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虽然头晕/眩晕是PCI的常见病症,但头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第六页,共六十四页。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后循环缺血的认识现状1990年,美国卒中分类中已将VBI等同于后循环TIA(TheNationalInstituteofNeurologicalDisordersandStroke.ClassificationofcerebrovasculardiseaseIII.Stroke1990;21:637–676)国际疾病分类中也不再使用VBI2000年,Caplan建议统称后循环缺血(PCI)我国仍将之定义为非缺血又非正常的状态(1998的脑血管疾病分类和2004年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附录)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第七页,共六十四页。中国后循环缺血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