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与宫颈鳞状上皮病变第一页,共三十一页。宫颈鳞状上皮病变CIN的术语是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被广泛使用的病理诊断。然而近20年来大量的研究揭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与HPV感染有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CIN并非是程度不同的连续的单一病变,而可以分为两类临床病理过程有明显差异的病变:低度病变和高度病变。第二页,共三十一页。认识宫颈鳞状上皮病变演变〔一〕原位癌〔carcinomainsitu〕的提出1886年,JohnWilliams指出在宫颈浸润癌旁存在非浸润性病变;1900年,Cullen认识到这种上皮内病变组织学上与浸润癌相似;20世纪30年代,Schottlander和Kermauner第一次引入了“原位癌〞的概念;第三页,共三十一页。〔二〕不典型增生〔dysplasia〕和原位癌1956年,Reagan引入了“不典型增生〞的概念,用以描述在宫颈病变普查中发现的介于正常鳞状上皮和原位癌之间的病变,同时,将不典型增生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认为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病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时认为,区分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非常重要,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二者是不同性质的病变。重度不典型增生是可以恢复的,原位癌那么不能。第四页,共三十一页。〔三〕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发现,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病变的细胞在生物学性质上并无差异,均为单克隆性增生,存在细胞核DNA的异倍体,因此Richart引入了CIN的概念。CIN仍将宫颈鳞状上皮病变分为三级,CINI和II分别对应原来的轻度和中度不典型增生,CINIII那么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CIN分级认为,从CINI到III是病因学和生物学性质相同、程度不同的一类病变,它解决了区分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重复性不好的问题,认为但凡诊断为CIN者,均有开展为癌的风险,尽管有个体差异。而恰当的治疗那么能阻止癌的发生。第五页,共三十一页。〔四〕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squamousintraepitheliallesion,LSIL〕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squamousintraepitheliallesion,HSIL〕第六页,共三十一页。CIN病理诊断目前认为,LSIL包括多种HPV感染引起的扁平和隆起性湿疣改变、移行带处乳头状不成熟化生〔papillaryimmaturemetaplasia,PIM〕,以及单纯的HPV感染;HISL那么包括原来的CINII+CINIII。其中低度病变中扁平湿疣病变可由大约40多种不同型的HPV感染引起,锋利湿疣通常由6,11型HPV感染引起,低度病变中HPV病毒处复制阶段;而高度病变那么常伴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