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熟悉Brunnstrom评定方法•2.掌握Brunnstrom治疗技术第一页,共八十页。一、概述•提出了脑损伤后恢复的6个阶段•利用这个规律创立了一套治疗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第二页,共八十页。Brunnstrom技术的根本观点•1.脑损伤后出现了在发育初期才具有的异常运动模式原始反射和病理反射,如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而深反射等正常反射那么被强化。•2.在脑损伤后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正常或异常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响,以便让患者能观察到瘫痪肢体仍然可以运动,刺激患者康复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第三页,共八十页。Brunnstrom技术的根本观点•3.强调在整个恢复过程中逐渐向正常、复杂的运动模式开展,从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重新组合。第四页,共八十页。Brunnstrom法:异常的运动模式=常用手段1.联合反响2.共同运动(协同运动、联带运动)3.紧张性反射:1〕对称性颈反射4.2〕非对称性颈反射5.3〕紧张性迷路反射6.4〕紧张性腰反射7.4、其它方法:感觉刺激第五页,共八十页。联合运动与联合反响–联合反响(associatedreaction)–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的表现–脑损伤病人在进行健侧肢体抗阻练习时,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患侧肢体的肌张力,或患侧肢体出现相应的动作第六页,共八十页。联合反射:是人体左右侧相互影响所致对侧性联合反射上肢健侧的屈曲——患侧的屈曲健侧的伸展——患侧的伸展下肢1、内收、外展、内外旋——呈对称性如:健侧的外展——患侧的外展健侧的内收——患侧的内收2、屈伸运动——呈相反性如:健侧的屈曲——患侧的伸展健侧的伸展——患侧的屈曲第七页,共八十页。第八页,共八十页。•共同运动(synergy)–脑损伤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表现。•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相邻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第九页,共八十页。肢体的痉挛模式上肢-屈曲痉挛为主。肩胛带-上抬,后撤。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掌屈。手指-屈曲。下肢-伸直痉挛为主。髋关节-伸展,内收,内旋。膝关节-伸展。踝关节-内翻,跖屈。足趾-屈曲。第十页,共八十页。共同运动各要素的相对强度•⑴上肢屈肌共同运动:•肘屈曲最为常见,屈肌共同运动是最强的要素,在脑血管病后最先出现。第十一页,共八十页。⑵上肢伸肌共同运动:•胸大肌是上肢伸肌共同运动最强的要素,第十二页,共八十页。⑶下肢屈肌共同运动:•髋关节屈曲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