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脑电图学的基本(jīběn)概况第一页,共九十四页。第一节脑电图学的历史•1875年,英国生物学家R,Gaton已展开测量兔子的脑波研究。•1929年,德国精神科医师HansBerger首次发表脑电波图并命名为EEG,该理论成为神经诊断学的基础(jīchǔ),因而发表了「人类脑电图」证明脑波的存在。•我院在1953年由我科创始人周孝达教授带领下开展了脑电图检查,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第二页,共九十四页。第二节脑电图学的发生原理人类的大脑与身体其他部位一样能产生微弱的生物电流,可通过在头皮上安放(ānfàng)电极描记到生物电活动称之为脑电图(EEG)。第三页,共九十四页。一、脑波形成(xíngchéng)的解剖基础——大脑皮质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最高中枢,也是脑波活动的主要(zhǔyào)解剖基础。第四页,共九十四页。第五页,共九十四页。二.脑波形成的生理基础----脑电活动是由垂直方向的锥体神经元与它们(tāmen)的顶树突的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第六页,共九十四页。第七页,共九十四页。第二章脑电图的总论(zǒnlùn)ɡ第八页,共九十四页。第九页,共九十四页。一.脑电图的基本特征•周期:在正弦波现象中把一个波与下一个波之间的距离用时间表示•振幅:由基线(jīxiàn)到波顶或波底的距离.•位相:有正相和负相以基线为标准朝上的波为负相波,朝下的波为正相波.第十页,共九十四页。二.影响脑电图的各种因素•1.年龄和个体差异:年龄越小则快波越少而慢波越多,且伴有基线不稳;年龄越大则快波越多而慢波越少•2.精神(jīngshén)活动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时α节律消失,为波所代替•3.外界刺激如被试者睁开双眼时,α波阻断第十一页,共九十四页。4.生物及化学因素影响•a.氧气:低氧或缺氧症时,脑电图无变化->周期振幅稍变小(biànxiǎo)->振幅增大波形的不规则性↑->振幅明显增大,出现θ,δ波.•b.CO2:血CO2↓,波幅显著升高,α波变慢->慢波•c.糖:血糖↓,振幅增大,周期变短.d.体温:体温升高使脑皮层细胞代谢增加,节律增快;与脑无关的疾患引起的发热,脑电图无明显改变.第十二页,共九十四页。•5.药物因素的影响:如乙醚、鲁米那、杜冷丁、苯妥因钠、丙戊酸钠、冬眠灵、安定、麻黄素、咖啡因、激素类等,检查脑波前最好停用一周(yīzhōu),以求减少药物影响所造成的误判断。第十三页,共九十四页。三.脑电图分类•一.按频率的分类•1.Schwab分类(1951年)•波0.5~3Hz•波4~7Hz•波8~13Hz•中间(zhōngjiān)快波14~17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