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性便秘诊治(zhěnzhì)指南20132013-8第一页,共二十一页。一、概述(ɡàishù)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便秘与肛门直肠疾病(如痔、肛裂及直肠粘膜脱垂等)关系密切。慢性便秘在结直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阿尔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xīnjīɡěnɡsǐ)、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中,过度用力排便甚至可导致死亡。便秘影响患者的生存治疗,部分患者滥用泻药或反复就医,增加了医疗费用。第二页,共二十一页。二、病因及病理(bìnglǐ)生理1、慢性便秘(biànmì)可尤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其中大部分为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biànmì)、功能性排便障碍和便秘(biànmì)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2、功能性便秘病因与结肠传输和排便功能紊乱有关。目前按病理生理学机制,将功能性疾病所致便秘分:1)慢性传输型便秘、2)正常传输型便秘、3)排便障碍型便秘、4)混合型便秘第三页,共二十一页。1)慢传输型便秘(STC):结肠传输时间延长,进食后结肠高振幅推进性收缩减少,患者肠神经元及神经递质异常,其次还与结肠粘膜氯离子通道功能障碍有关(氯离子通道与跨上皮细胞膜的氯离子和液体转运有关)。2)正常传输型便秘(NTC):多见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患者的腹痛、腹部不适和便秘相关。3)排便障碍型便秘:在排便过程中腹肌、直肠、肛门(gāngmén)括约肌和盆地肌肉不能有效地协调运动、直肠推进力不足,感觉功能下降,从而导致直肠排空障碍。功能性排便障碍,既往称之为出口梗阻型便秘,表现为排便费力、费时,排便不尽感、排便时肛门直肠堵塞感、部分需手法辅助等。4)混合型便秘:患者存在结肠传输延缓和肛门直肠排便障碍的证据。第四页,共二十一页。二、诊断(zhěnduàn)和鉴别诊断(zhěnduàn)1、慢性便秘的诊断:首先排除器质性疾病(jíbìng)和药物因素导致的便秘,且符合罗马III诊断标准。罗马III标准中“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1)必须包括以下至少2项(4个25%):至少25%的排便感费力;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粪或硬粪;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至少25%的排便需手法辅助(手指协助、盆底支持);每周排便小于3次2)不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便3)不符合肠易激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