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篇循环系统(xúnhuánxìtǒng)疾病第九章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IE)一附院心内科周爱琴第一页,共四十五页。2定义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心脏(xīnzàng)内膜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但感染也可发生在间隔缺损部位或腱索与心壁内膜动脉内膜炎第二页,共四十五页。3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yánzhèng)细胞。第三页,共四十五页。4急性亚急性中毒症状中毒症状重中毒症状轻病程病程进展迅速,数天至数周引起瓣膜破坏病程数周至数月感染迁移多见少见病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为草绿色链球菌,其次为肠球菌根据病程分为(fēnwéi)急性和亚急性第四页,共四十五页。51.自体瓣膜(bànmó)心内膜炎2.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3.静脉内药物滥用者心内膜炎概述第五页,共四十五页。6第六页,共四十五页。7链球菌65%和葡萄球菌25%;真菌、立克次体(lìkècìtǐ)、衣原体少见急性:金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淋球菌、A族链球菌和流感杆菌亚急性:草绿色链球菌,D族链球菌(牛链球菌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细菌第七页,共四十五页。8(一)亚急性至少占据2/3的病例,与以下因素有关:(1)血液动力学因素约3/4有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有基础心脏病。首先为心脏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其次为先天性心血管病,如室间隔缺损等。高速射流冲击(chōngjī)内膜面可致局部损伤,常位于低压腔一侧。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瓣叶心房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瓣叶心室面和室间隔缺损的间隔右心室侧,可能与这些部位的压力下降和内膜灌注减少,有利于微生物沉积和生长有关。第八页,共四十五页。9(2)非细菌性血栓心膜炎受损的内皮处血小板微血栓和纤维蛋白沉着,成为结节样无菌性赘生物,是细菌定居瓣膜表面的重要因素(3)短暂性菌血症各种感染或细菌寄居的皮肤黏膜、口腔组织、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的创伤(如手术、器械操作(cāozuò)等)常导致暂时性菌血症。第九页,共四十五页。10(4)细菌感染无菌性赘生物循环中的细菌如定居在无菌性赘生物上,感染性心内膜炎即可发生此取决于①发生菌血症之频度(píndù)和循环中细菌的数量②细菌粘附血小板微血栓和纤维蛋白的能力。草绿色链球菌从口腔进入血流的机会频繁,粘附性强,因而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常见致病菌第十页,共四十五页。11(二)急性发病(fābìng)机制尚不清楚,主要累及正常心瓣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