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痨第一页,共三十九页。第一页,共三十九页。【概述】一、定义肺痨(fèiláo)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病轻者,不一定诸症悉具,重者则每多兼见。第二页,共三十九页。第二页,共三十九页。病名释义:肺,指肺脏。痨,义同劳,意指(yìzhǐ)劳损。由于本病劳损在肺,故称肺痨。从定义可以看出,肺痨有“三性”及“四大主症”:三性:传染性(痨虫感染,即结核杆菌感染)、慢性(绝大多数由渐而起,呈急性发作者很少)、消耗性(见全身虚弱不足之症)。四大主症:咳嗽(久延不已的慢性咳嗽)、咯血(轻者为痰中带血,重者可大口咯血)、潮热(下午发热,傍晚为著,子时后渐轻,上午凉爽)、盗汗(寐中出汗,醒时汗止)。第三页,共三十九页。第三页,共三十九页。二、文献(wénxiàn)摘要病名:本病的名称历代变迁不一,归纳而言,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以其具有传染性而定名的,如尸注、虫疰、传尸、鬼疰等.一类是以其症状特点(tèdiǎn)而定名的,如骨蒸、劳嗽、肺痿疾、伏连、急痨等.临床表现:1.《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肩髓内消。”2.«灵枢.玉版»篇云:“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对传染性的认识:1.华佗《中藏经·传尸》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的特点,认为“人之血气衰弱,脏腑虚羸,……或因酒食而遇,或问病吊丧而得……中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2.唐.王焘《外台秘要·传尸》“传尸之候……莫问老少男女,皆有斯疾……不解疗者,乃至灭门.”病位及病因病机:1.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诸虫尸鬼注》提出本病是由“肺虫”引起,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声嘶.”2.元·朱丹溪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治疗:1.元·朱丹溪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2.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治疗肺痨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专著.3.明.虞抟《医学正传.劳极》则提出“杀虫”和“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第四页,共三十九页。第四页,共三十九页。三、讨论(tǎolùn)范围肺结核。第五页,共三十九页。第五页,共三十九页。肺结核是呼吸系统常见病,据1985年全国性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本病患病率为55010万,平均死亡率在3010万左右。近年还有上升趋势。中医治疗肺痨着眼于从整体上辨证论治,针对患者不同体质和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与之相应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lí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