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文化艺术研究·2023年第1期甲骨文十天干源于星象说尹荣方(上海海关学院公共教学部,上海201204)摘要:上古传说称,仓颉等受“鸟兽之文”启发造字,此“鸟兽之文”不是指地上鸟兽,而是指天上星象。甲骨文十天干字,是一年十个季节月的符号,分别取象鬼、七星、角、亢、氐、五帝坐、轩辕星、牛、虚、危、参、井等星宿。十天干所取象之星宿,全部位于黄道之中,或黄道近旁,与十二地支取象于新月始见之星座不同,可见十干与十二支之创制,关乎天象观测、历法制定及对于相应的季节月的命名。甲骨文当是殷代的“传天数者”,亦即彼时的天文学家的发明,且是先由某些个人创造完成主要的文字群,然后在短期内形成一定规模,而不是长期演化发展的结果。关键词:甲骨文;起源;十天干;鸟兽之迹;星象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80(2023)01-0050-22一、文字起源传说的天象解释所谓“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此必是最早所造的一些文字。甲骨文有六十干支表,关于“十二地支”之起源,郑文光先生说:十二支者,不是直接记述朔望月的月次,而是描绘十二朔望月有关的星象,即十二个朔望月中新月始见时(古代称为“朏”,即初三)其附近的星座。[1]121郑文光先生认为,上古时,人们以新月始见为月首,如十二支之首为“子”,原于“参宿”,传说中夏代初世“新月始见。正在参宿五(猎户座)北面不远处。由于春分日前后黄河流域一带开始春耕生产,因此,把这个新月所在定在的参宿作为十二支之首,是完全合理的”[1]124。他论证“子”字起源,是将觜宿、参宿连线而成。其他地支丑、寅等也皆连线星宿而成。不唯十二支,冯时先生论证甲骨文及金文“龙”字,由连接东方苍龙从角宿到尾宿的连线而成。[2]美国学者班大为认为,甲骨文“帝”字源于公元前13世纪的北极星及其附近星座。[3]作者简价:尹荣方,教授,主要从事先秦文化与文学研究。甲骨文十天干源于星象说|51郑、冯、班大伟诸先生之说十二支及龙、帝字的起源,都很有道理。十二支等造字源于星辰,十天干恐不例外。许慎或知“天干”“地支”关乎时节,然许慎《说文》以草木生长之状态解释甲、乙等十天干及子、丑等十二地支,自然尚未达其根源。古人造字,暂且不说一般的象形字,如日、月之类,随物画其形即成;或用指事法造上、下等,我们要强调指出的是,上古造字必有取于天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