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念模型建构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周婷(江苏省震泽中学苏州215200)摘要本文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为例,介绍了通过建构模型生成概念的教学设计。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初构模型”“应用模型,解决问题”“优化模型,形成概念”“回顾前情,深化概念”的过程实现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这一概念的教学。关键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模型建构概念教学高中生物学1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2019版)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初中学习了关于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基本概念之上,深入讨论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关系;也是在学习本章生态系统结构、能量流动的前提下,从物质角度进一步讨论生态系统的功能;还是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生态修复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之一。因此,本节内容在生态学知识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运用垃圾分类的情境启发教学,并将情境贯穿于教学始终,实现沉浸式教学。根据教材碳循环示意图,提出厨余垃圾问题,根据小组讨论结论,初步建构碳循环概念模型。通过对“温室效应”“碳达峰”“碳中和”问题的探讨,优化所构模型,实现碳循环概念模型的再构。以“DDT”“福岛核泄漏”为引子,探讨生物富集现象,归纳建构物质循环概念模型。通过建构模型逐渐形成“物质循环”的概念,发展科学思维。此过程紧密联系垃圾分类的背景,关注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处理问题,从社会层面和个人角度提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措施,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2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概述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存在形式,及其在两者之间循环的方式,建构碳循环概念模型,培养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能力,发展科学思维。(2)通过模型分析温室效应、生物富集等环境问题,建构物质循环模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品质和社会责任意识。(3)通过对环境问题的探讨,提出相关主张,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倡导绿色健康生活。(4)通过讨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渐形成物质与能量观。3教学过程3.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参与垃圾分类,把青山绿水留给家乡”的公益广告视频导入课堂,提出问题:政府为什么要推行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