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6少年儿童研究2023.03No.03.20232023年第03期基于欺凌者维度的校园欺凌影响因素系统综述—以2012—2022年SSCI期刊文献为例□刘茉雯付聪[摘要]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系统综述法,基于欺凌者的维度,从社会工作、社会学视角出发,对近十年SSCI期刊中关于校园欺凌的实证研究类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传统欺凌还是网络欺凌,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与欺凌者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学校特征等分类属性高度相关。相关分类属性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不同分类属性之间并非相互独立,同一分类属性的不同影响因素之间并非相互独立。[关键词]校园欺凌;欺凌者;内容分析法;系统综述法一、引言校园欺凌(schoolbullying)又称校园霸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包括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1]。校园欺凌具有意向性(intentionality)、重复性(repetitiveness)和权力不平衡性(imbalanceofpower)等特征[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校园欺凌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2.46亿学生遭受校园欺凌[3],该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校园欺凌涉及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强化者、防御者等多种角色。针对被欺凌者,以“schoolbullyingvictims”为主题词在webofscience开展搜索,搜索出4808篇文章,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传播学、社会工作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且数量分布较为均衡。然而,当研究者以“校园欺凌者”为主题在知网进行搜索时,结果显示在959篇期刊论文中,教育学领域论文712篇、法学占117篇,社会学与统计学累计仅有58篇。由此可见,国内有关欺凌者的研究,在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学领域尚不成熟。校园的欺凌行为与欺凌者自身个人特征、所处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等密切相关,社会工作介入的空间非常广阔。同时,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也使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多样化方法、从多个维度对欺凌者开展介入服务,以有效预防欺凌行为发生。本研究基于欺5757少年儿童研究2023.03投稿邮箱:shaoer2022@126.com社会教育SHeHuiJiaoYu凌者维度,采用内容分析、系统性综述的方法,梳理近十年SSCI期刊中有关校园欺凌的社会工作类、社会学类实证研究文章,以呈现世界范围内校园欺凌的研究现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二、资料筛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