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3期论管理[作者简介]杨茜麟,宿迁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高校本科生资助育人新循环的思考与研究◎杨茜麟[摘要]学生资助工作关联到教育的均衡、稳定、和谐、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经济资助的同时,我们更加重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如何将资助工作由“经济资助”转型为“以育人为主、经济资助为辅”的资助育人体系,真正做“扶困”必须“扶智”与“扶志”,最终实现“经济资助—资助育人—育人成长—成长回馈”的资助育人新循环。[关键词]资助育人成长成才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的特殊群体,高校对他们的关怀不仅仅是精准扶贫,更多的应该是资助育人。努力做到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新循环,是丰富资助工作的内在要求,是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现实需要,更是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分析(一)资助工作缺乏“精准资助”意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资助工作是跟随国家政策的脚步,具体落实在学校自身的资助管理工作。贫困生认定这一步骤常常会出现疏于审核或者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心理脆弱和敏感,不愿意主动申请贫困生认定,不与同学交流,从不表露出自己的真实经济状况,这导致高校无法“精准资助”,国家的资助资金不能真正地发到每一个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1]。反之,一些善于享受福利,在家庭经济情况并不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提出贫困生认定申请的人,占用了资助的资源。(二)资助工作缺乏提升综合素质意识当前高校的资助工作大多数把重点放在了经济资助上,在第一个环节经济资助完成后就没有继续开启下一个环节,忽略了最根本的教育任务,这也是当下资助工作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因为家庭突发变故或原生家庭的基础条件差,有的贫困学生思想不成熟、心理过于敏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完整。资助工作如果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精神上的鼓励,会导致高校的资助工作缺乏发展性,无法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源头根本问题。(三)资助工作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大学时期是亲密和孤独的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