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基于认知目标分类学的学科核心素养纵向贯通研究史威,张静[摘要]以初高中地理学科为示例,从教育目标的认知分类学和核心素养教育的理论建构契合中获得启示,以安德森修订的认知目标分类学二维模型为基础,建构了学科核心素养迁移转化(纵向贯通)的思维关系架构模型。该模型表达了学科核心素养一体贯通培育的纵向思维,通过使“态度”绑定“知识”和“能力”(综合表现为学科核心素养),植入“二维分类模型”,并以后者作为“支架”和“抓手”,学习主体认知过程能力水平由低阶向高阶的迁移,以及伴随的知识类型的迁移现象等,可带动学科核心素养的迁移转化和纵向提升,并借此为学科核心素养在纵向贯通上找到一个可实践操作的相似模型或参照模式。[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纵向贯通思维;参照模式;课程转化[作者简介]史威,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江苏南京210013);张静,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南京210019)。[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277(2023)01-0087-08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明确界定了核心素养内涵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意见》同时指出要“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它不仅勾勒了对未来人才的“形象诉求”,阐明了人才培育的终极目标要求,而且提出了全面深化课改的方向指引,昭示着这将是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教改工程。当前围绕“深化课改”所做的努力,如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的课程标准修订[2]以及两套核心素养指标体系[3]的出台等,都是这一“系统工程”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的体现。然而这仅是本次推进全面深化课改走向落实的起点,后续如何据此调适好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匹配(有实效)的质量标准(含表现标准)、测评指标(含关键能力水平层级指标等)等,仍需要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循环的反馈检视过程;且两套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适洽对接还在探索中,但说到底,目前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促成真正解决核心素养的课程转化这一中心任务。“课程转化”命题以“课程发展”研究为支撑,“课程发展”研究的成效将直接影响到“课程转化”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当前所谓“课程转化”的实质其实就是核心素养下的“课程发展”问题,它正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挑战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