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ESG是英文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治理)的缩写,是不同于传统信用评级体系的一种对于企业经营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目前,ESG指标在国外已经逐渐成为投资参考的重要指标,而我国也逐渐开始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不断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特性的ESG体系。然而,在已有ESG领域的研究中,对于环境(E)和社会(S)领域研究相对较多,而在公司治理(G)领域指标中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尚待解决,会直接影响指标评定结果的信度。我国有关ESG领域在理论层面的研究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层面的探索目前也在摸索中不断向前推进,还需要逐渐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探索中持续积累的经验予以支持。一、ESG中G评级的理论基础ESG评级主要为了激励企业在注重自身绩效不断增长的同时,还要并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价值。为在公司治理(G)领域体现这一宗旨,在已有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倾向于选择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G评级的理论支撑。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由弗里曼于1984年提出。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这一广义定义极大拓宽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利益相关者一般包括股东、员工、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政府、媒体、公众等也被认为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有30余种,对于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也略有不同,可以分为所有者利益相关者、经济依赖性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利益相关者三类,也可以简化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两类[1]。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在发展中不仅要关注其股东的诉求,也要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即不仅要对企业资本的提供者股东负责,还要对企业其他要素的提供者和消费者等负责。企业的正常经营发展不只需要股东的资本投入,还需要各方通力配合,只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很难达到持续经营的目标。二、ESG评级发展概况(一)ESG评级与传统信用评级1.评价角度不同传统信用评级是信用评估机构利用既定的一系列指标,主要从企业经营能力、资本结构、偿债能力、营业绩效等方面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可以使投资者据此大致了解企业所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状况,帮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不同于传统信用评级通过财务指标对企业经营情况的评价,ESG评价体系侧重于对企业非财务指标的评定,从多层次多维度围绕企业外部对于环境、社会的影响作用和企业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