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羊感染一种痘病毒后,皮肤上发生化脓性炎症,再传染给人,使人发生羊痘。•症状:病初患羊体温升高,有浆性、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感染后1-4天出疹。部位多在阴唇、乳房、尾内面(nèimiàn)、阴囊和包皮等皮肤无毛或少毛处。出疹后几天内形成水疱发生化脓和坏疽。羊痘(yándòu)ɡ1第一页,共一百一十四页。2第二页,共一百一十四页。羊痘诊断•根据流行性和典型症状以初步诊断。应注意羊痘与羊传染性脓疱的区别:患痘羊只出疹、出疱部位(bùwèi)多在尾根等无毛处,而传染性脓疱主要在口、鼻、唇等处。3第三页,共一百一十四页。破伤风破伤风的病原菌破伤风的病原菌--破伤风梭菌4第四页,共一百一十四页。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5第五页,共一百一十四页。6第六页,共一百一十四页。生物学性状•抵抗力7第七页,共一百一十四页。致病条件•伤口(shāngkǒu)需形成厌氧微环境8第八页,共一百一十四页。致病因子•对氧敏感的破伤风溶血(rónɡxuè)毒素。•质粒编码的破伤风痉挛毒素9第九页,共一百一十四页。•典型的症状–苦笑面容(miànróng)–角弓反张–其它10第十页,共一百一十四页。微生物学检查法•一般不进行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典型的症状和病史(bìnɡshǐ)即可作出诊断。11第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四页。•简介:本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gāodù)接触性传染病;人可感染。•病原:病原为细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该病毒具有多型性、易变的特点。病毒对酸敏感,过氧乙酸、次氯酸、乙酸的消毒效果很好。口蹄疫12第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四页。口蹄疫•流行病学: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秋季气候较寒冷时多发。本病传染性极强,常呈流行性,流行周期为2-5年一次。•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破损的皮肤(pífū)、粘膜、眼结膜、人工授精来进行直接或间接性传播。鸟类、鼠类可机械传播本病。13第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四页。口蹄疫•临床症状:体温(tǐwēn)升高,食欲减少,精神不振,随病程的发展,在蹄冠、蹄踵、蹄叉、口腔的唇、齿龈、舌面、口、乳房的乳头等部位出现一个、几个或更多的米粒大小的水泡,并可融合成更大的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鲜红色的烂斑,干燥后形成黄色痂皮。严重的蹄壳脱落,出现跛行。14第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四页。口蹄疫•病理变化:除口腔、蹄部的水泡和烂斑外,在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粘膜有时发生烂斑和溃疡,有黑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