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昌任桂琴成员(chéngyuán):申雪婷吴柑澜罗媛文彭畅覃丽珠陆海云(辽宁师范大学心理系,大连116029)第一页,共四十五页。目录(mùlù)摘要(zhāiyào)研究(yánjiū)背景及目的实验一实验二讨论及研究结论第二页,共四十五页。一摘要(zhāiyào)摘要:采用眼动研究(yánjiū)方法,以儿童的延迟等待时间及眼动特征为指标,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儿童在自我延迟满足情境中的注意分配策略及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关键词儿童,自我延迟满足,眼动。分类号B848.2第三页,共四十五页。二研究(yánjiū)背景及目的一)自我延迟满足: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fàngqì)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现的自我控制能力。它被普遍看作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有助于解释人类的社会适应、冲动控制等复杂行为机制,丰富和完善个性理论,也有助于行为的有效预测。第四页,共四十五页。二)相关理论1.无奖励挫折理论研究(米歇尔)理论假设:对期望结果的等待会产生令人不快的受挫感受,这种受挫的强度是影响延迟满足的主要因素。根据这一假设,使受挫强度增加的行为和因素将导致延迟等待时间的缩短,而能够降低这种强度的因素和策略(cèlüè)将使延迟等待时间延长。第五页,共四十五页。实验研究(yánjiū):奖励物的呈现方式注意策略当奖励物以实物(shíwù)的方式呈现,或者不呈现奖励物而要求被试想象奖励物存在时,都会阻碍学前儿童自我延迟满足的顺利进行,使延迟等待时间缩短,即便要求儿童在工作情境中等待也如此;而当奖励物以图片的方式呈现时,对奖励物象征性刺激的注意能够促进儿童的延迟满足。直接注意奖励物或想象奖励物的唤醒特征(tèzhēng)对自我延迟满足产生破坏作用;而转移注意力或者以一种“冷静的”方式思考奖励物时(如把巧克力看作一段褐色的小圆木),儿童能有效地延长等待时间。第六页,共四十五页。2.眼脑说(Just)被试注视的词正是大脑中加工的词,即儿童的眼动特点直接表征了他的认知加工特点三)研究目的本研究尝试采用眼动方法,以延迟等待时间和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回视次数为考察指标,首次(shǒucì)对儿童在自我延迟满足过程中的眼运动进行分析,从而使延迟满足的视觉认知研究更加客观化、精细化。第七页,共四十五页。三.实验(shíyàn)一实验目的:采用Mischel等人的基本范式,在自我延迟满足情境(qíngjìng)中考察学前儿童的视觉注意策略。实验被试:从辽宁师范大学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