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晶体补充液第一页,共五十八页。体液的组成与分布•组成–水:600ml/Kg–电解质:Na+K+Cl-Ca++Mg++–非电解质:葡萄糖、尿素•分布–细胞内液(ICV):400ml/Kg–细胞外液(ECV):200ml/Kg•组织间液:150ml/Kg•血浆:约占50ml/Kg–血容量:A:15%;V:85%第二页,共五十八页。•水可以自由进出各间隙•电解质可以在细胞外液自由出入,但不能在细胞内、外液自由交流•正常情况下,白蛋白大局部保存在血管内以正常70Kg成人为例第三页,共五十八页。人体体液分布第四页,共五十八页。术中补液的目的•补充术前缺失容量–禁食、灌肠、失血•保证心输出量及有效灌注压–椎管内阻滞、大出血•维持氧运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血糖正常范围第五页,共五十八页。术中补液的种类•晶体液–补充水分,增加细胞外液总量–补充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胶体液–扩充血容量–维持心输出量第六页,共五十八页。常用的晶体液•5%葡萄糖溶液–水中毒、高血糖。–小儿及糖尿病人适用•0.9%氯化钠溶液–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林格氏液•复方乳酸林格氏液•复方醋酸林格氏液第七页,共五十八页。平衡液开展的历史醋酸林格氏液乳酸林格氏液林格氏液蒸馏水理想的平衡液第八页,共五十八页。等张平衡晶体液开展的历史•国外〔欧美〕:•第一代:0.9%NaCl生理盐水•第二代:林格氏液和乳酸林格式液•第三代:醋酸林格氏液第九页,共五十八页。林格氏液(Ringer’sSolution)的历史SydneyRinger(1880-1883):林格氏液AlexisHartmann,1930s:乳酸林格氏液Baxter,1979:醋酸林格氏液(Latta,1831;Cantani,1892)第十页,共五十八页。复方电解质溶液的开展史•1880年,SydneyRinger提出复方电解质溶液概念•1930s,AlexisHartmann创造乳林格•1960s,乳林格迅速普及•1979年,推出醋酸林格氏液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第十一页,共五十八页。如何认识--乳酸•正常健康人乳酸产生和去除处于平衡•乳酸的增加是提示组织缺血的指标,•乳酸是葡萄糖无氧代谢〔糖酵解〕的•终产物。产于红细胞、脑组织、肌肉,在肝去除•正常健康人群每日产生乳酸〔lacticacid)1,400mmol/d••BakkerJ,etal.Chest1991;99:956-962•MarkoP,etal.JournalofClinicalAnesthesia2004;16:389-395第十二页,共五十八页。如何认识--乳酸肝脏去除30mmol/hr〔720mmol/24h〕乳酸相当于正常每日产生乳酸30~50%,其余由心脏、骨骼肌肉、肾脏去除ChioleroR,etal.AnnSurg1991;229:505-513第十三页,共五十八页。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