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luóxuán)CT血管成像(CTA)放射科第一页,共一百零九页。•一、CT血管成像技术•二、CTA与常用的几种血管成像技术的比较•三、CTA临床应用(yìngyòng)概况•四、各部位动脉解剖•五、CTA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第二页,共一百零九页。一、CT血管(xuèguǎn)成像技术•(一)、定义:CTA是以螺旋(luóxuán)CT尤其是多层螺旋(luóxuán)CT(MDCT)扫描成像为基础,通过血管注射对比剂(离子型及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以达到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动脉和静脉)为目的的一项无创性血管检查技术。广义,CTA包括CT动脉成像技术(CTA)、CT静脉成像技术(CTV)及CT微循环成像技术(CT灌注CTP)。狭义,通常所说的CTA是指CT动脉成像及CT静脉成像技术。今天我们主要介绍的是CT动脉成像。第三页,共一百零九页。•(二)基本原理:CT血管成像技术是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利用螺旋CT在受检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理想状态(zhuàngtài)是处于高峰期,而且兴趣区内血管腔对比剂充盈均匀,处于平台期)进行连续的原始数据容积采集,然后运用计算机的后处理功能重建靶血管,形成成像的血管影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第四页,共一百零九页。(三)、影响CTA血管成像质量要素1、静脉内对比剂团注的选择:对比剂浓度350或370Img/ml对比剂注射(zhùshè)速率3-4ml/s、注射对比剂后的扫描时间:颅脑18-20s,颈动脉10-15s,主动脉20-25s,门静脉50-55s,下腔静脉60-70s,或使用造影剂跟踪出发扫描技术进行扫描。病人血管的个体差异及扫描医师的经验及设置。2、扫描参数的选择:扫描采集层厚2-3mm,螺距3或3.5,扫描时尽量可能缩小扫描野,以免影响分辨率;扫描后将重建间隔缩小为0.5或13、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建技术(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重组(VR)、表面遮蔽显示(SSD)、仿真内镜显示(VE)。第五页,共一百零九页。(四)常用(chánɡyònɡ)图像后处理方法1、多方位重组(MPR):即利用三维重组技术对CT扫描后采样获得的数据进行任意方位的断层图像重组。包括平面重组和曲面重组,主要用于观察血管的比邻关系和将迂曲的血管在同一(tóngyī)图像上显示。第六页,共一百零九页。MPR显示(xiǎnshì)胸主动脉第七页,共一百零九页。MPR显示(xiǎnshì)椎动脉第八页,共一百零九页。MPR显示腹主动脉及左侧(zuǒcè)髂总动脉第九页,共一百零九页。•2、最大密度投影(MIP):•是把扫描后的三维数据叠加起来,以操作者选定的方向作为投影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