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就业与保障2023.2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面临的困难及对策文/赵宏伟张美茹杜小刚摘要:教育乃国之重器,教育兴则国家兴。进入新时代后,经过一系列改革,高校明确了人才在高质量教育建设、高水准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也加强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由于高层次人才属于稀缺资源,且流动性较强,因而在“十四五”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持续深化对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的研究。文章以此为出发点,概述了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现状,并通过分析人才引进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关键词:高层次人才;人才引进;高校教育高层次人才包括院士、教授、名师、学者、博士“双高”人才及短期驻校工作专家等[1]。近年来,各大高校虽然通过“抢人大战”普遍提高了人才的引进数量与质量,但由于长远的引进战略规划较差,引进程序、引进渠道及引进后的编制、考核、激励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合理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才流失的现象[2]。按照因果关系原理,对导致此类现象的诱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根本原因等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各高校在新时期高质量引进、高水准“育留”方面,需要下一番功夫,增强对此类问题的研讨,并制定配套的解决对策。一、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一)从宏观层面分析从宏观层面看,自我国于2015年8月18日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至今,各大高校已经坚持“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原则开展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同时,为了保障人才引进工作,满足新时代“将党内、党外、国内、国外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聚集起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贡献”的需求,高校结合同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建立了“制度引领、干部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的工作思路。此外,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统战工作的资源融合,整体上起到了较好的引进效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方院校受办学自主权、人事制度、引进战略定位、引进人才服务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落实中仍存在难题。(二)从微观层面分析从微观层面看,我国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各地方高校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例如:河北地区高校结合雄安新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等地域优势,构建了人才共享与柔性引进方案;北京市利用科研环境、医疗教育资源、资金与高校间的协作优势等,创建了“引进小组+学校交流+人才补贴+产业园合作”的综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