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文学的“战争观”:“一滴雨水的历史”———从“埋猫”到“猫的消失”郭咪咪内容提要多年来学界对村上春树文学的“战争观”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村上春树《弃猫》的登场赢来了解决纷争的最佳契机,因为这部自传体散文从不同层面为我们解读其不同时期作品中的反战主题提供了有力证据。本文从“猫”的隐喻切入,在整体剖析村上小说的反战主题后发现,村上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于“战后文学”旗手大江健三郎,但在反叛“天皇”文化和批判国粹主义的叙事主题上,他们在深层处相通,都是通过“弑父”的隐喻,颠覆旧体制重构新体制。但其中又蕴含着本质的不同:大江仅在现实世界揭示反战主题,而村上是在现实和非现实两个层面上揭露战争的“罪”与“苦”。村上以“一滴雨水的历史”之创作理念,明确宣告其与“战后文学”不同的世界观。关键词村上春树反战文学埋猫猫的消失村上春树书写反战主题时不像日本战后作家如大江健三郎那样主题鲜明,而是以隐喻的形式渐渐地表现其父亲的战争体验。因此,不少论者对村上小说未能像“战后文学”那样明确地承担历史赋予的反战使命而给予尖锐的批判。小森阳一指出,《海边的卡夫卡》(2002)这部小说“有种内在的特别恶意:否认历史、否定历史进而切断记忆”。①此见解显然有失偏颇,因为村上早在其第一部短篇集《开往中国的慢船》(1980,以下简称《慢船》)中,就以“埋猫”为隐喻开始反省日本人在战争中对中国人犯下的罪行。纵观村上不同时期的作品,则会发现“猫”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其小说中,但村上春树与“猫”之间的不解之缘直到后期作品《弃猫》(2019)发表后才浮出水面。围绕始于“埋猫”的《慢船》和终于“猫的消失”的《弃猫》,剖析村上春树小说中的“猫”的隐喻,对透视村上反战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村上小说中,“猫”的隐喻等同于作者自己的身体体验和灵魂记忆,又可称为村上小说的“原风景”(primalscene)。而“一滴雨水的历史”是指作为儿子的村上,从父亲生活中的只言片语以及父亲每天面对家里的神龛祈祷的行为中所感悟到的悔罪情绪,从一个从中国战场上归来的战争罪犯之忏悔中继承下来的历史记忆。那么,村上为何要在作品中以“埋猫”与“猫的消失”之隐喻,表现自己从一个战争罪犯身上继承下来的历史记忆呢?要想揭开这一谜底,必须从“弃猫”的缘由说起。《弃猫》中有两张照片插图:一是“父251DOI:10.16345/j.cnki.cn11-1562/i.2023.02.003亲”与少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