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摘要: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是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实践探索缺乏本土化、特色化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以来,构建“三共”治理共同体的思想逐步深化,这为破解社区社会组织治理困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社会治理理论和格局提供了基本遵循。打造社区社会组织治理共同体,构建“治理理念——治理能力——治理机制——治理手段”的创新框架,通过培育“共同体”治理理念、提升各主体提供服务和参与治理的能力、完善全过程治理机制以形成治理合力、借助新兴技术手段推进智慧治理的实现,将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推进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词:共建共治共享;社区社会组织;治理共同体;社区治理创新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14(2023)03-0045-08一、共建共治共享:打造社区社会组织治理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既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下的本土化、创新化、特色化的理论体系;更是指导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破解当前现实困境的行动方略。打造社区社会组织治理共同体,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抓手,是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要求,是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社会组织治理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现实需要。(一)理论逻辑1.西方社会治理理论体系需要本土化西方社会的治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继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后的一种理论传承与超越。在“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等现象频发以及社会组织、公民等社会力量壮大的背景下,学者们纷纷对治理及其相关理论投入了极大的研究关注度。多元治理主体、合作协商、权责界限模糊、调和冲突与利益、确立认同的目标等核心观点,基本已得到公共治理理论研究者们的一致认同。而在具体研究路径方面,目前主要有“政府管理”“公民社会”和“网络治理”三种。其中,“政府管理”的研究路径侧重从政府部门“元治理”的角色定位出发,强调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其他主体的影响。而源于公共池塘资源等问题的解决而产生的“公民社会”的研究路径,主张一种“没有政府的统治”,借由“自组织网络”构建自主追求利益的秩序。[1]以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阐释为代表,“网络治理”观认为多元公共行动主体之间存在资源、目标、知识、技术等方面的相互(长治学院历史与旅游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