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总结52就业与保障2023.2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成因及对策研究文/苏宁摘要:应届生人数逐年增多,使得当前的求职竞争愈发激烈,进一步加剧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由此形成了“慢就业”现象。相当部分的毕业生没有选择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给毕业生家庭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文章通过分析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及成因,提出应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的工作体系等对策,旨在为当代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从而实现顺利就业。关键词:高职院校;“慢就业”;职业生涯规划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持续深化,各行各业都迎来了新一波的产业调整,这为当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使得“慢就业”逐渐成为当下应届毕业生的一种现象。如何缓解“慢就业”压力,解决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摆在社会大众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慢就业”现象界定当前,学术界尚未对“慢就业”一词有统一的规范界定。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毕业后,由于对自身职业规划不够清晰,既没有继续深造的计划,也没有短时间或长时间的就业计划,而是借着在家陪父母、外出游历、创业考察等原因,不急着投身职场,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参加工作的现象被称为“慢就业”。据相关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00后”在毕业后告别了传统的“毕业即工作,先工作再择业”的就业模式,而是选择让自己先放松一段时间来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再进行求职就业。不少“00后”由于家境优渥,不存在经济压力,放松时间过于漫长,逐渐成为“慢就业族”。这也是导致高职学生毕业就业时间延长的主因[1]。二、“慢就业”现象的具体表现“慢就业”包括了就业意识与就业行为两方面,前者的“慢”是指高职毕业生并未及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清晰规划,不具备应有的就业意识,无法结合自身优势及市场人才需求主动进行求职,而是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求职的状态,这对高职毕业生的求职之路而言是一种劣势,使得部分高职毕业生在经历了数次求职碰壁后,会不由地产生消极怠慢心理,削弱自己的就业意识,严重的还会产生诸如害怕、迷茫的负面情绪;后者的“慢”是指社会上的各种企业或我国相关就业指导部门会定期组织各种招聘会,部分高职毕业者出于种种原因,不主动去参加招聘会,部分应届生即使在网上收到了面试邀约也不去参加,躲避就业应聘的同时下意识地想要延长自己的待就业时间或者干脆不就业。“慢就业”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学生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