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文史漫笔>>>>>>>>>2023.4/Apr.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端赖其文化精神的影响与塑造。中国文化精神中的“革故”与“鼎新”、“常”与“变”的结合,才使得中国文明得以新陈代谢、绵延不绝。《周易》中有革、鼎两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这是《周易·杂卦传》中对革、鼎卦义的总体概括,也是革故鼎新一词的最早来源。在中华先民看来,无论天地、宇宙,还是社会、人生,皆以生命的形态存在,生生不已是根本目标,自强不息是根本精神。在这个过程中,革除旧者、鼎立新者是实现创生不已的主要手段,是推进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沉淀为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持续地开创新篇。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推陈出新”“返本开新”“守正创新”与“革故鼎新”的精神都有紧密的关联,成为处理继承与创新、稳定与发展关系的重要原则。一、“革故鼎新”的意蕴本旨“革”字最初含义正如它在甲骨文中的字形那样,指兽皮。《尚书·禹贡》曰“齿、革、羽、毛”,这里的“革”指革故鼎新,生生不息宋立林李文文DOI:10.16624/j.cnki.11-3844/d.2023.04.010百年潮71禹时各州贡赋的品种之一。革和皮又有区别,《说文》曰:“兽皮治去其毛。”有毛和无毛是二者之间的区别,革是去毛后的兽皮。兽皮和变革怎么会产生联系呢?首先,兽在生长的过程中,其毛羽是变化的。《尚书·尧典》曰:“日永、星火,以正仲夏……鸟兽希革。”这里说的是夏季之时,鸟兽毛羽稀少改易。《尚书正义》注曰:“革,改也。”此处,“革”就有了改变的意思。动物毛羽丰富或稀少的变化是不同季度重要的物候特征。不难理解,鸟兽毛羽的变化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自在”的现象,然而,当有了人的参与(去其毛)使其为人所用时,这个过程就变成了“自为”的举措。“鼎”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写作,是非常典型的象形文字,有着烹饪食器的模样,有足、有腹、有耳。到了金文时,“鼎”写作,《说文解字》中“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的说法当是从此形得来。“鼎”作为器物之象,除了指烹饪器,还指古代统治者用以象征权力的法象器。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从此九个青铜制造的大鼎便成为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王权象征和传国之宝。那么,“鼎”的这两层含义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烹饪器何以能变成象征权力的法象器?《尚书·舜典》中有一句话“食哉唯时”,历代先王总是把“敬授民时”作为施政的首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