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日投稿网址:www.jxygl.com.cn在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下物理观念和生命观念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主要表现为属性同源、内涵交融、价值共鸣。如何把握观念的共性,打破学科间的藩篱,实现互通,是教学实践中关注的问题。观念是在建构、情境和进阶学习中达成的。建构中形成的观念具有概括性、统领性;情境中生成的观念具有迁移性、稳定性;进阶中树立的观念具有发展性、批判性。观念最终指向人的发展,如能量观就很好地体现了跨学科观念的融合。跨学科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生命观念叶玲,谷辉.高中物理与生物融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23(13):45-48.摘要关键词引用格式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中,两门学科关于核心素养的表达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见表1),这既是因为物理和生物学学科属性的源起相同、内涵呼应所致,更是两者跨学科育人价值的共同体现。由于我国分科设置教学的局限,势必造成学科间出现一定的隔离,学科教学在育人时存在互不相通的现象。如何正确认识物理观念和生命观念的内涵价值、融合实施的可行性,在教学实践中打破藩篱、实现互通,本文尝试跨越物理和生物学的界限,就两者之间共同关注的核心素养———“观念”作一探讨。一、“物—生”跨学科“观念”融合的逻辑1.“物理观念”与“生命观念”属性同源“观念”一词在英语中较为贴切的表达为idea,最早源于希腊语,意为“看”或“看见”,指人类的感觉器官受到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客观事物的概括形象。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观念”经历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过程,柏拉图曾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阐释:观念首先是事物的本质,再次是与事物本质对应的思维,最后指向事物的理想存在。之后又历经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杜威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念”最后落脚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念既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总体的概括性认识,又指思想意识,是人在自身经历之后的自我思想总结或面对客观现实时所产生的思想意识[1]。追溯物理观念和生命观念的属性,其实都源起于自然科学,都隶属于科学观念的范畴。作为自然科学的两个主要分支———物理和生物学,分别对自然界中的物理和生物现象及规律进行研究,又都是以观察和实验的经验证据为基础,继而形成各自的知识、概念和观念体系。科学观念是自然科学领域中最本质的思想精华,是人类对科学现象及事物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