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fùshǔ)医院感染病科李鸿宾第一页,共五十页。前言(qiányán)众所周知,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是乙肝发展(fāzhǎn)的三部曲。除乙肝外其它如血吸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肝脏疾病在我国的发生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患者最终可能发展(fāzhǎn)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而死亡。第二页,共五十页。前言(qiányán)下表中的公开数据显示了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慢性(mànxìng)乙肝病毒感染者疾病进展的发生率结果人群年发生率肝硬化非肝硬化2.1~6%失代偿性肝硬化代偿性肝硬化3~5%肝癌肝硬化非肝硬化1.5~8.1%0~4%生存率(5年)代偿性肝硬化失代偿性肝硬化80~85%14~57%ChuCMandLiawYF.HepatitisBvirusrelatedcirrhosis:naturehistoryandtreatment.SeminarsinLiverDisease,2006;26(2):142-152第三页,共五十页。前言(qiányán)肝纤维化(hepaticfibrosis,HF)是继发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炎症(yánzhèng)或损伤后组织修复的代偿反应,是多种慢性肝病进展至肝硬化之前的中间过程。第四页,共五十页。肝纤维化的发生(fāshēng)机制肝星形细胞(Hepaticstellatecells,HSC)是肝纤维化时过量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的主要来源,是肝纤维化的主要效应细胞,HSC的活化是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正常状态下,HSC位于(wèiyú)窦周间隙(Disse间隙),其形态不规则,胞体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常有数个星状突起并嵌入相邻肝细胞的凹陷内,其突起包绕肝窦边界的内皮细胞,胞质内富含维生素A(VitA)和甘油三酯,在正常肝中,与肝细胞之比为120,∶其总体积占肝体积1.4%。第五页,共五十页。肝纤维化的发生(fāshēng)机制肝脏在受到各种损伤因素影响后,原处于静止期的HSC受同类细胞或其它细胞(如枯否氏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影响,在旁分泌和自分泌的作用下被激活,发生表型改变,其转化规律是HSC→转化细胞→肌成纤维细胞。激活后的HSC丢失VitA脂滴,粗面内质网或核糖体扩张增生,细胞增殖、游动、收缩(shōusuō)能力增强同时大量合成细胞因子和ECM。第六页,共五十页。肝纤维化的发生(fāshēng)机制肝细胞损伤时,ECM大量产生,同时,肝内的金属(jīnshǔ)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活性下降,金属(jīnshǔ)蛋白酶抑制剂(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TIMP)产生过多,使得ECM的降解减少,导致ECM在肝脏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