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镇痛药第十九章镇痛药第一页,共五十七页。疼痛疼痛(téngtòng)(téngtòng)与止与止痛痛疼痛:是许多疾病的症状,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与潜在的组织损伤(sǔnshāng)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历。第二页,共五十七页。疼痛疼痛(téngtòng)(téngtòng)与痛觉传导通路与痛觉传导通路疼痛:快痛(剧痛)慢痛(钝痛)K+、H+伤害性刺激痛觉感受器脊髓(jǐsuǐ)BK、PG边缘系统大脑皮质情绪反应疼痛疼痛(téngtòng)第三页,共五十七页。止痛方法:心理、物理、药物(yàowù)以及各种辅助疗法。第四页,共五十七页。分类(fēnlèi):1.阿片生物碱类阿片肽吗啡、可待因2.人工合成镇痛药哌替啶、曲马朵、芬太尼3.其他罗通定、奈福泮•镇痛药(analgesics)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zhōngshūshénjīng)系统特定部位、能消除或减轻疼痛的药物。•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疼痛。第五页,共五十七页。本章本章(běnzhānɡ)(běnzhānɡ)介绍的镇痛药多属于麻醉性镇痛药介绍的镇痛药多属于麻醉性镇痛药特点:↓情绪反应(焦虑、烦躁(fánzào)、恐惧)意识、视、听、触等感觉存在多数有依赖性。麻醉药品:(HabitformingDrug)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使用和贮存应严格管理。如:阿片类、可卡因、大麻类等。麻醉药:全麻药、局麻药第六页,共五十七页。镇痛药的研究镇痛药的研究(yánjiū)(yánjiū)和发展和发展公元前4000年:古巴比伦人使用阿片治疗腹泻1806年:德国的药师从阿片中提取出吗啡1817年:从阿片中纯化出那可丁1832年:从阿片中纯化出可待因1848年:从阿片中纯化出罂粟碱1940年:发现烯丙吗啡有拮抗吗啡的作用1951年:报道烯丙吗啡可作为吗啡中毒的解毒药1953年:证实烯丙吗啡可诱发阿片成瘾者的戒断症状1962年:证明脑内有吗啡的特异性作用位点1973年:四位科学家同时证明有吗啡的受体1975年:发现甲硫氨酸脑啡肽,L-脑啡肽内啡肽第七页,共五十七页。第一节阿片类生物碱第一节阿片类生物碱最早使用的镇痛药是来自于罂粟蒴果(shuòguǒ)浆汁的干燥物阿片(opium)。1806年德国药师Serturnes从阿片中提取纯化得到吗啡(morphine)。这类镇痛药又被称为麻醉性镇痛药,因主要涉及阿片类镇痛系统,故也称为阿片类镇痛药。第八页,共五十七页。阿片(āpiàn)受体及阿片(āpiàn)肽阿片(āpiàn)受体及阿片(āpiàn)肽(一)阿片受体阿片受体可分为(fēnwéi)几种亚型,如: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