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07·2023年/第20期/《木偶奇遇记》中的变形与斯芬克斯因子◎吴敏常远(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安庆246133)“变形”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为形态的变化。自奥维德《变形记》以来,变形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母题,形成了人与动物,人与非生命物质,有生命物与无生命物之间变化的三种变形模式。[1]文学伦理学认为,人作为个体的存在,等同于一个完整的斯芬克斯因子,同时存在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其中,人性因子即理性意识,主要表现为能够分辨善恶的理性意志,而兽性因子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动物本能的残余,表现为自然意志或自由意志。[2]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的此消彼长则会导致人物性格的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的持续斗争过程往往反映在主人公外部形态的变化上。当人性因子能够控制兽性因子时,变形主人公变形成人;当受制于兽性因子,为欲望所控制时,主人公失去人的身份,变形为兽或其他非生命物质。[1]《木偶奇遇记》中木偶匹诺曹曾多次变形,先从木偶退化成驴,再从驴变回木偶,最终由木偶进化成小男孩。这一外部形态改变的过程正是匹诺曹作为一个类似儿童的个体身上所具有的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一、退变成驴当盖佩托将一根没有生命的木头雕成能说会跑的木偶,匹诺曹就成了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并存的类人生物。他虽尚未完全获得人身,但已经具备了说话、思考和交际等能力,表现类似儿童。儿童虽已完成生物性选择,具备人的生理特征,但尚未经过伦理选择,不具备成熟的伦理意识,所以他们的人性因子还不足以对兽性因子进行有效的约束与控制,更多地表现为与生俱来的天性。某种意义上,尚未受到伦理启蒙的儿童在伦理本质上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驱动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动力,都是那种与生俱来的自然本能与欲望,而非伦理意识或者善恶观念。[3]匹诺【摘要】《木偶奇遇记》中木偶匹诺曹从爱吃贪玩、任性胡闹的木偶成长为勤劳上进、孝顺父亲的男孩儿,是他身上所具有的斯芬克斯因子动态发展的结果。在兽性因子占主导地位时,匹诺曹受自然意志控制,一心追求快乐和自由,出现种种荒唐行为。当人性因子占主导地位时,匹诺曹的伦理意识和理性得以发展和成熟,指引他做出符合伦理规范的选择,最终不仅在生理上得以蜕变成人,更实现了伦理意义上的成人。【关键词】《木偶奇遇记》;变形;斯芬克斯因子【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0-0007-03【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