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页再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左右,占全部劳动力的70,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几百万人,增长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据测算,根据现有的土地承载力,加上参加wto将造成农业就业机会进一步减少等因素,我国农业仅有1-2亿从业人员就足够了,剩下的一半以上的剩余劳动力亟需转移。根据人口学中"人口流动高位移规律",劳动力的转移总是从边际效益低的区域,流向边际效益高的区域。在目前城乡依然存在着很大差异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方向是城市,据估计,每年进城打工的民工超过了8000万。由于近年来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锐减,于是便把外出打工作为增收的一条重要或主要途径,打工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很大一局部。XX省XX县区位于鄂西南部,总人口40万,农业人口29万,2022年在外打工人数到达35000人,人平纯收入8000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经,今年方案再转移5000人。笔者认为,这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战略举措。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工程,需要城市和农村两方面形成良性互动。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和一系列不合理收费的取消,大多数城市已经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农民在城市里打工和创业比以前有了较好的环境。但是,要真正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使他们由从事农业转为从事二三产业,还有很多具体的技术性的问题没有解决。一、如何认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标志是什么。或者说,如何来认定进城打工的农民已经不再是农民。目前,民工的流动根本上是自发的和无序的,在城市里还处于一种"漂泊"状态。8000万以上进城打工的农民,虽然从身份上初步有了"工人"或"市民"的性质,但是绝大多数人只是每年像侯鸟似的往返于城乡之间,并第2页共3页没有把户口迁移到城市,也没有在城里购置固定的住所,还不能说他们已经改变农民身份转为城市人。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或迁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实现,大多数民工的身份仍然是农民而不是市民。从流动方式和表现形态来看,目前民工的转移有四种模式。一是离乡不离土,即自己在城市里打工,土地由家中其他人或亲戚耕种;二是离土不离乡,即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土地出租或转让给别人经营;三是离土又离乡,即完全放弃了土地经营,在城市里经商和居住;四是农闲离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