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药(xièyào)与止泻药(xièyào)的应用第一页,共二十五页。第一页,共二十五页。•泻药(laxatives,catharitics)是能增加肠内水分,促进蠕动,软化粪便或润滑肠道促进排便的药物。临床主要用于功能性便秘(biànmì)。分为容积性、刺激性和润滑性泻药三类。第二页,共二十五页。第二页,共二十五页。•容积性泻药为非吸收的盐类和食物纤维素等物质。如硫酸镁、硫酸钠在肠道难以吸收,口服形成高渗压而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扩张肠道,促进肠道蠕动(rúdòng)。•刺激性泻药口服后在肠道内与碱性肠道相遇形成可溶性的盐,能促进肠道蠕动。•润滑性泻药是通过局部润滑并软化粪便而发挥作用。第三页,共二十五页。第三页,共二十五页。•药理机制:加强肠道蠕动而导泻;增加(zēngjiā)电解质及水分在肠管中蓄积;改变了肠内水及电解质的转运;作用于肠管粘膜,减少对水、盐的净吸收,因而导泻。第四页,共二十五页。第四页,共二十五页。•副作用:长期使用番泻叶可使结肠壁神经丛受损,发生泻剂结肠。长期服用刺激性泻剂可损伤结肠并加重便秘。润滑性泻药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盐类泻药中钠盐的超负荷吸收会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尤其(yóuqí)是大剂量使用对肾功能不全者。第五页,共二十五页。第五页,共二十五页。导泻药物—容积(róngjī)性泻药•容积性泻药为非吸收的盐类和食物性纤维素等物质。•1.硫酸镁和硫酸钠也称盐类泻药。在肠道难以吸收,大量口服形成高渗压而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扩张肠道,刺激肠壁,促进肠道蠕动。此外镁盐还能引起十二指肠分泌缩胆囊(dǎnnáng)素,此激素能刺激肠液分泌和蠕动。一般空腹应用,并大量饮水,1~3小时即发生下泻作用,排出液体性粪便。导泻作用剧烈,故临床主要用于排除肠内毒物及某些驱肠虫药服后连虫带药一起排出。•第六页,共二十五页。第六页,共二十五页。•口服高浓度硫酸镁或用导管直接注入十二指肠,因反射性引起总胆管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发生利胆作用。可用于阻塞性黄疸、慢性肿囊炎。•硫酸镁、硫酸钠下泻作用较剧,可引起反射性盆腔充血和失水。月经期、妊娠(rènshēn)妇女及老人慎用.•中枢抑制性药物(例如苯巴比妥)中毒患者,不宜使用硫酸镁导泻排除毒物,以免加重中枢抑制。第七页,共二十五页。第七页,共二十五页。•聚乙二醇400:渗透性泻药•药理作用(1)纯渗透作用,通过氢键结合并固定水分子;(2)恢复粪便的正常体积和重量;(3)增加粪便含水量并软化(ruǎnhu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