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精神(jīngshén)内蕴清华大学(qīnɡhuádàxué)哲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徐庆文第一页,共五十五页。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内容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儒家思想的当代(dāngdài)价值第二页,共五十五页。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儒家与道家、法家、墨家、佛家的关系(guānxì)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第三页,共五十五页。胡适考证:殷商宗教礼仪的职业主持者,掌管丧礼、占卜、巫祝和祈祷。《周礼·天官(tiānɡuān)》:儒者,术也。指“六艺”,即礼、乐、射、驭、书、数。许慎以术士解儒,认为凡有一术皆可称儒第四页,共五十五页。孔子从“儒”这一职业中推演出一种“仁”内“礼”外的等级名分制度,用以区别贵贱亲疏。孟子(mèngzǐ)对礼进一步诠释为人伦,认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荀子认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汉代,将儒家思想用仁、义、礼、智、信诸范畴表述。第五页,共五十五页。在先秦,儒家思想只是百家中的一家。在与其他(qítā)各家思想的论争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显学。秦朝统一中国时,儒学遭到了第一次大灾难。第六页,共五十五页。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献“天人三策”,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仁义礼智五常之道,王者当修饬”;“兴太学,置明师”;“上承天意以顺命,下明教化以成性”。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dúzūn)儒术”。第七页,共五十五页。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走上政统地位。朱熹将《礼记》里的《大学》、《中庸》独立,组成(zǔchénɡ)四书,成为宋明时期科举的课本。以陆九渊、王阳明一系的心学。以张载、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气学趋向了事功。清代儒学体系的庞大与衰落。第八页,共五十五页。五四运动,儒家思想遭遇第二次劫难。五四运动后,中国马克思主义、现代新儒家(Rújiā)、自由主义三大思潮相互攻讦,最后以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取代了现代新儒家(Rújiā)与自由主义。第九页,共五十五页。“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时期,中共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文化大革命”时期,全民批孔运动。儒家思想遭受第三次打击,也是最严重的打击。文革后,一次次文化(wénhuà)热中儒学的复兴。第十页,共五十五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sīxiǎng)是与道家、法家、墨家以及佛家甚至西方的思想(sīxiǎng)论战和攻讦中,不断吸收各家的思想(sīx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