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朱建华第一页,共五十一页。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43%27%14%6%3%7%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消化系统疾病其他第二页,共五十一页。在我国,每2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在我们身边的数字在我们身边的数字第三页,共五十一页。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包括:•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常见且最重要•小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动脉中层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在动脉硬化过程中,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和钙化。第四页,共五十一页。主要的危险因素•年龄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性别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女性患病常在绝经期后。•血脂血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减低。•血压高血压患者患本病者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吸烟吸烟者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呈正比。•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中本病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2倍,本病患者糖耐量减低者颇常见。第五页,共五十一页。发病机制•脂质浸润学说认为血中增高的脂质侵入动脉壁,堆积在平滑肌细胞、胶原和弹性纤维之间,引起平滑肌细胞增生。•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强调平滑肌细胞的单克隆性繁殖使之不断增生并吞噬脂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反响学说认为本病各种主要危险因素最终都损伤动脉内膜,而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动脉对内膜损伤作出反响的结果。近年多数学者支持这种学说。本学说的内容其实涵盖了上述3种学说的一些论点。第六页,共五十一页。病理解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主要累及:•体循环的大型弹力型动脉(如主动脉)、中型肌弹力型动脉(以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受累最多,肢体各动脉、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亦可受累)•肺循环动脉极少受累。病理变化有3种类型:•脂质条纹病变早期病变•纤维斑块病变进行性动脉粥样硬化最具特征性的病变•复合病变由纤维斑块发生出血、坏死、溃疡、钙化和附壁血栓所形成第七页,共五十一页。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演变过程第八页,共五十一页。病理生理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动脉管壁破坏冠状动脉:心绞痛、心肌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