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病第一页,共四十页。第一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kuìyáng)(Recurrentaphthousulcer,RAU)患病率:高达20%左右(zuǒyòu),是最常见的口腔粘膜病特点:灼痛呈周期性复发自限性孤立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第二页,共四十页。一、病因病理:复杂,存在明显(míngxiǎn)的个体差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1、感染因素值得探讨:L型链球菌、幽螺杆菌、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系统性疾病因素各种消化道疾病或功能紊乱、糖尿病、月经紊乱。第三页,共四十页。3、微量元素缺乏,如铁、锌、叶酸(yèsuān)、B12等。4、环境因素:心理、生活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该病与紧张刺激一心理一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第四页,共四十页。5、遗传因素(yīnsù),遗传倾向。6、免疫因素(1)细胞免疫异常: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2)体液免疫异常和自身免疫。第五页,共四十页。另外,微循环障碍,超氧自由基损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唾液(tuòyè)PH值下降,气候、环境、饮食也有一定影响。第六页,共四十页。运用中医辨证分型结合微循环检测(jiǎncè)发现:患者有气虚型、血瘀型、血热型等不同的改变,均属微循环障碍范畴。第七页,共四十页。分别用补气、活血、清热等不同中药后,症状随微循环状况(zhuàngkuàng)好转而减轻,证实:微循环障碍与RAU有关。第八页,共四十页。二、临床表现(一)轻型(小型)口疮:最常见,好发于角化程度较差的区域-唇颊舌粘膜(zhānmó),2-5mm,圆、界清、孤立,特征:“红、黄、凹、痛”。第九页,共四十页。发病过程分如下四期:前驱期:局部不适(bùshì),灼痛感;1天后白或红丘疹。溃疡期:约2-3天后进入。第十页,共四十页。愈合期:经4-5天后红晕消失,溃疡愈合、无瘢痕。间歇期:两次发作期间(qījiān)称间歇期,间歇期之长短,各人不一。第十一页,共四十页。第十二页,共四十页。第十三页,共四十页。(二)疱疹样口炎:溃疡:小而多,直径(zhíjìng)小于2mm、可达数十个之多。分布:散在分布于粘膜任何部位,似“满天星”样。融合:相近溃疡可融合成片,粘膜充血发红、全身不适。第十四页,共四十页。第十五页,共四十页。第十六页,共四十页。(三)重型(大型)口疮:该型又称复发坏死性粘膜(zhānmó)腺周围炎(Periadenitis.MucosaNecroti-caRecurrens,PMNR)或腺周口疮。第十七页,共四十页。溃疡:大而深,10-30mm,深及粘膜下层直至(zhízhì)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