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页新农村建设民俗文化保护研究[论文题要]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具有较大的开展弹性和生命力。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民俗作为整合社会文化的根底,将发挥其重要作用。然而,新农村建设中容易出现重视物质而忽略人文的问题。本文笔者从民俗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关键词]新农村民俗文化保护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民俗作为整合社会文化的根底,将发挥其重要作用。然而,新农村建设中容易出现重视物质而忽略人文的问题。如何调和这种现实矛盾。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一、民俗文化的特征1、地域特征民俗文化是某一个地域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这也正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表达。2、传统特征民俗文化具有相对固定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如节庆、礼仪等表现出的标准做法),具有一定的传统性。民俗文化往往是通过较长历史时间的地域融合而形成,已经构成了地域生活形态的一局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轻易不会发生变化。3、生活特征和动态特征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动态特征。民俗文化表达在具体生活行为中,是一种生活文化,人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传播民俗文化,生命力强大;民俗文化随着时代的开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形式和内容不断更新,不断适应社会时代的需要,动态特征明显。二、农村地区民俗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1、根底削弱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民俗文化根底遭到削弱。原有民俗文化气氛淡化、第2页共4页现代气息增强,地方性文化或民族文化逐渐抛弃,民俗文化主体不断缩小,农村地区民俗文化保护的难度不断加大。2、同化变异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及群众媒体在农村地区的迅速开展和交互作用,使得民俗文化同化变异日趋突出,民俗文化本真性不断褪化、特色淡化,原有的地域民俗文化平衡被打破,尤其是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变化明显,失去了地方文化吸引力。3、气氛淡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深入人心,市场经济利益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村地区居民的思想文化观念:受经济意识驱动,许多良好的民俗文化气氛逐渐淡化消失,尤其是亲情关系,如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小孩的问题等;休闲娱乐,如农村赌博之风等方面,很多不健康文化得以蔓延,破坏了农村地区社会风气。4、缺乏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