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与思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与思考从2023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总体来说,起步是顺利的,开局是良好的,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促进了农民就医观念的逐步改变。二是缓解了病人家庭的经济压力,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三是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开展。四是提升了党和政府为民办事的形象。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对待试点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一是基层工作粗放,农民参合顾虑多。在一些地方,局部基层干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有的采取上门收取的方法,有的采取代交的方法,工作简单粗放,农民误以为又是乡村干部变相收钱捞好处,效果不是很好。据调查,在一些地方,大多数农户是被乡村干部发动参加的。不少农民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采取观望、等待,甚至不信任态度。参保的农民担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不能长久,各项政策能不能真正兑现,合作医疗经费会不会被截留、挪用,甚至贪污、私分,在实施过程中有没有凭关系、走后门,出现不公开、不公平现象等。二是县级财政的压力越来越大。按现有方案,县级财政对每个参保对象要承担一定的补助资金,县(市)每年要拿出几百万资金用于合作医疗配套。县级财政的这笔支出,加上县乡两级合作医疗工作机构运转的支出,使县级财政多了一项巨大的支出工程,而且这项支出是刚性的。在一些经济欠兴旺的县,特别国家级贫困县,每年再拿出几百万配套资金,困难就更大。可以相信,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行,县级财政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三是一些规定不够合理,缺少吸引力。最主要的,一是受益面窄,该覆盖的没有覆盖到。农村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般是家庭主要劳力有病,主要患胃溃疡、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或“小病〞,需要经常服药治疗、开销大,而目前他们受益不大。二是补助标准过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普遍存在第2页共4页保险系数过于保守,统筹资金使用比例过低,住院补偿的受益面太窄,患者得到补偿数额也很少,远远达不到农民的要求。三是局部人群参合难。普遍存在五保户、特困户无钱交纳,因建设征地转非农业户口的农民,局部买户口而农转非的人员,现在既没有资格参加城镇医保,又不属农村合作医疗范围。四是基金管理潜存危险。一些试点县(市)仍未严格执行“收支别离、管用分开〞的基金结算方法。出现局部医院发生不合理用药,延长住院时间,克扣、拖欠补偿费用,冒名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