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页小麦标准化现状及对策:调查分析我县小麦生产现状,提高小麦生产的开展对策,对我县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关键词:开展现状;开展对策1XX县区小麦生产现状1.1自然条件概况XX县区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秦岭西延岷迭山糸之间,白龙江上游,境内沟深谷窄,山地陡峻,林木茂盛,植被良好,地势东南低西北高,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性和地域性差异显著。处于海洋型气候向季风型气候过渡地带,年降水量450~800mm,无霜期147d,小麦生育期的平均气温在6.70℃,适合冬春小麦生产。1.2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县地处陇XX县区,地形复杂,小麦垂直分布相对高差在202300m以上,形成条锈菌周年循环侵染的特殊自然条件,使其成为我县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频率高,危害程度重。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条锈病严重流行年份有1950年、1957年、1963年、1964年、1977年、1985年、1990年、1993年、2022年,给小麦生产造成很大损害。在大流行的年份有70%的小麦面积受灾减产,特大流行年份有90%的面积受灾减产。20世纪80年代,随着条中29、洛2023和洛13尖群新小种的出现和开展,致使许多优良品种阿夫、武都5号等品种发病逐年加重。近年来,随着条中31号、水源类群新小种的出现和积累,致使中梁糸,洮字糸大批品种失去抗性,此期间,引进并推广了抗耐锈品种79612、长武112等品种,未造成大的减产。由于特殊自然条件和小麦条锈病的影响,外引品种很难直接利用。具体表现为:一是外引品种对条锈病抗性差,如全国大面积推广的晋麦47、中优952023、甘春20等,在2022年表现均为反响型3、反响型4、严重度95%,普遍率20230%,植株灌浆中期死亡,籽粒秕瘦。二是株高偏矮,外引品种多数属于川地品种,有灌溉条件和机械收割,株高要求60~70cm,而我县第2页共3页川地面积缺乏15%,半山和高山无灌溉区面积超过85%,这些品种在山区株高不过40cm,收割有一定的困难,而该县是半农半牧区,养畜量较多,种地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需求,而且还要养畜,需要一定量的饲料。三是农民不喜欢种植有芒品种,外引品种以有芒为主。以上因素影响,外引品种很难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经过十多年良种推广,小麦产量有了稳定提高,根据农产品本钱效益调查,1986-1991年内小麦产量由1989kg/hm2增到2745kg/hm2,呈明显上升趋势,同期产值由665.50元/hm2上升到120238元/hm2,增加65%。尽管生产水平提高了,但经济效益不明显,甚至下降。下降的原因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