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4日四川成都市高新区年轻干部遴选考试真题及答案2016年9月4日四川成都市高新区年轻干部遴选考试真题及答案材料1:新年伊始,微信上便出现了由抄袭问题引起的“道歉潮”:“罗辑思维”因“盗版”原创者的稿件而道歉;《中国企业家》杂志因未按规定使用财新的稿件而道歉……“1人原创,99人抄袭”,似乎成为微信的真实写照。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运营平台之一,面对海量信息和举报,微信真的拿抄袭没办法吗?网络女性情感专栏作者杨冰阳为自己万余字的文章敲下了句号,“每日坚持不懈地构思、创作、排版、修改,为的是46万忠实粉丝的信任”。“微信平台至少有8个冒充我的同名同头像账号,其中更有人持之以恒地抄了我500多期的原创内容。”杨冰阳说,从两年前开始,一个叫“感情”的微信公号,几乎每天都原封不动地抄袭她的文章,不仅删掉作者姓名,还将每篇文中原作者自称的“娃娃姐”改为“莉莉姐”。“我才写到435期,但抄我的人把内容拆分成500多期,一眼看上去,很多人还以为我是盗版的呢。”“六神磊磊读金庸”上线不到一年,得到粉丝热捧,山寨号也随之而来。曾有粉丝告诉“六神磊磊读金庸”的创始人王晓磊,有一个叫“六|神磊磊读金|庸”的微信公号,不仅每期对其原创内容“实况转播”,还故意在头像上做了黄色的“V”,并在介绍中使用“认证资料”等字眼。不仅自媒体,腾讯自家的媒体也是受害者。腾讯“大家”以签约方式买断优秀作品版权,首年投入近2000万元,但也因内容精良,文章被抄得遍地开花。“一个月平均有30至40位‘大家’作者投诉文章被盗用。”材料2:剽窃者为何如此“胆大妄为”?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在日常使用中,76.4%的用户会使用朋友圈来查看朋友动态或进行分享,每天朋友圈内仅分享链接内容的次数已经超过30亿次。与网民对内容的巨大需求不匹配的,是原创优质内容的缺乏。而读者对优质内容的“渴求”,和对出处的“不以为然”,某种程度上纵容了抄袭行为的蔓延。而抄袭者更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只要粉丝不在乎。互联网时代的读者不禁要问:有必要那么在乎版权吗?“原创得不到保护,可怜的创造力正在不断被削弱,每天朋友圈里转的原创优质内容的比例正在快速减少。”王晓磊说,快速抄袭的大号正在凭借庞大的信息量挤压着原创号的生存空间。互联网分析机构“企鹅智库”曾指出:80%的用户从朋友圈中获取订阅号文章,而非自己从订阅号内筛选。这样的用户习惯,让依靠抄袭积累巨大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