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25·2023年/第20期/《白鹿原》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曹艳煊(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1974年,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西斯娃·德·奥波妮在《女性主义·毁灭》一书中最先提出“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术语,指出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号召妇女投身生态革命,建立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新型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是当代妇女解放运动与生态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男性中心主义,既是女权主义重要流派,也是生态哲学重要流派。在陈忠实《白鹿原》故事主要发生地白鹿村,人类中心主义与男性中心主义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自然与女性被压迫,成为“他者”。书中共描写了约四十多个女性,具有代表性的有吴仙草、兆鹏媳妇、白灵和田小娥等。其中,田小娥凭借其“天使”与“妖妇”的双重性在众多女性形象中脱颖而出,2012年上映的电影《白鹿原》更是将田小娥直接作为主角。田小娥来到白鹿原后,命运与白鹿原的天灾紧密相连,她在干旱中悄声逝去,鬼魂因瘟疫卷土重来。一、《白鹿原》生态女性主义表征:“飞蛾”意象在《白鹿原》中,有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如“白鹿”“白狼”等,其中“飞蛾”的意象较为特殊。一方面,飞蛾可以看作是田小娥的化身,飞蛾的出现总是伴随着田小娥,且田小娥名字中的“娥”字与飞蛾的“蛾”同音,田小娥的一生也如扑火的飞蛾般。飞蛾第一次出现是白孝文听闻田小娥之死赶到窑洞,白孝文跪在地上忏悔自己来得太晚了,忽然听到咝咝声响,一只雪白的蛾子绕着白孝文刚点燃的油灯的火焰飘飘闪闪,忽隐忽现,似乎在幽幽地诉说自己的冤苦。白孝文感应到这白蛾正是田小娥的化身,哇的一声哭出声来。飞蛾第二次出现是村里人将田小娥的尸骨烧成骨灰,准备将其镇在塔下时,突然飞出许多白嘉轩口中的“鬼蛾儿”。【摘要】小说《白鹿原》是一部讲述渭河平原白鹿村长达半个多世纪历史变迁的“雄奇史诗”,于1998年获茅盾文学奖。小说描绘了白鹿村形形色色的男人女人,以及他们经历的重大政治变革、自然灾害等。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切入,将人类、自然、男性、女性四者串联起来,解读《白鹿原》生态女性主义表征、成因与价值。【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白鹿原》;田小娥【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0-0025-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0.008另一方面,飞蛾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种多在夜间活动的昆虫,在农村是常见的动物。在田小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