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的“写作启示”曾国藩家书的“写作启示”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严于修身、勤于治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受到梁启超、毛泽东的高度赞誉,他的治军思想一度成为军校教材,《曾国藩家书》《挺经》《冰鉴》成为很多家庭的案头书,不仅教人如何做人做事,还指导人如何写作。比如,蒋介石就曾告诫儿子:“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与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那么,问题来了,对公文写作者来说,在曾国藩的家书家训中,到底可以获得哪些启发?哪些东西值得咱们镜鉴下面,笔者谈点个人感受。第一,学习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精神,不搞投机取巧,在坚守中日拱一卒,脚踏实地对待每一个文字,写好每一篇文章。曾国藩曾在奏折中写道:“臣不善骑马,未能身临前敌,亲自督阵。又行军过于迟钝,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以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所谓“结硬寨、打呆仗”,简单说就是不玩投机取巧、出奇制胜,因为他崇尚“守拙”,他认为:“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拙者自知不如他人,自便会更虚心。”在这样的人生哲学指导下,他显现出了强大的战略定力,善于从长远来思考问题,坚持打持久战、消耗战。历史证明:这种打法看起来慢,看起来笨,实际上效果很好。公文写作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赛跑,打的是一场持久战,没有十年八年的修炼,很难成为行家里手。怎样打赢这场持久战?我想就得有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精神,这条路没有“便捷路”可走,没有“速成班”可上,只能下笨功夫,在实践中一锤锤敲、一砖砖挖、一篇篇啃、一天天熬,只要能日拱一卒,就能积小胜为大胜,正如胡适先生所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切不可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第二,学习曾国藩“屡败屡战”的挺劲,敢于从每一次失败中站起来,勇敢面对每次艰苦的写作挑战。曾国藩是军事家,一辈子打过很多仗,很多都是败仗,尤其在战争初期,军队刚组建,没有实战经验,因而被太平君连连击败。比如,1854年,湘军在岳州、宁乡、靖港战败,尤其靖港一战败得最惨,成为他平生“四大惭”之一。第二年,湘军再次失败,100多艘战船被烧,甚至连座船都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对曾国藩来说,打击是很大的,他曾写道:“甲寅年岳州、靖港败后,栖于高峰寺,为通省官绅所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