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直面挑战超越自我11草原藏香练习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蚜.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中语文 第四 单元 直面 挑战 超越自我 11 草原 藏香 练习 解析 粤教版 选修 中国 现代 散文
草原藏香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结实/结合 驾驭/与会 菱角/棱角 B.信笺/栈道 针砭/贬谪 中肯/中标 C.天籁/水獭 骨髓/遂愿 蔷薇/吝啬 D.暗礁/樵夫 脉脉/山脉 缔造/真谛 解析:选C。C项分别读lài/tǎ,suǐ/suí,qiáng/sè;A项分别读jiē/jié,yù/yù,línɡ/lénɡ;B项分别读jiān/zhàn,biān/biǎn,zhòng/zhòng;D项分别读jiāo/qiáo,mò/màì,dì/d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时间也真是莫名其妙:无形无影,无声无息,无光无色;然而,时间却又无处不在,无往而不在。 B.错了就不要试图去做任何无谓的解释,否则只能无功而返甚至事与愿违。 C.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推动欧中关系走深走实,搭乘“中国号”快车,成为欧洲国家不约而同的选择。 D.作为80后和90后的女神闫妮饰演的“佟湘玉”不仅美丽还善解人意,虽然有些抠门,但是却让很多观众喜欢她。 解析:选A。A项,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应该为“不可捉摸”。 3.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中国铁路总公司负责人介绍,得益于中国高铁建设的飞快发展,京沪高铁上这样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乘客在全国许多高铁上都可以感受到。 B.影片《一步之遥》票房创下新低,豆瓣评分也不高,制片方指责个别影评人未看作品就对电影进行差评的行为是极不妥当的。 C.《见字如面》节目中,那些家书载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重返人们身边,我们仿佛真的通过那些文字、话语与我们相隔遥远的人见面了。 D.胡床是东汉时通过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人们由西域带入中原的,它并非现代概念的卧具,而是类似折叠椅的坐具。 解析:选A。B项,表意不明,是制片方的指责不妥当,还是影评人对电影差评不妥当,不明确。C项,介词残缺,可在“与”之后补充“跟”。D项,中途易辙,应将“人们由西域带入中原的”改为“由西域传入中原的”。 4.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的空缺处,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太阳已经下山了,________,明明还在前边不远处的人,拐个弯儿就不见了,吓得我赶快跑了几步,生怕被丢下。 ①脚下细细的小路淹没在草丛里 ②树木茂盛的枝叶挡住了视线 ③一颗星星不甘寂寞地闪着微光 ④仿佛在招呼同伴们早早出来布置天幕 ⑤天边最后的一点霞光正在被黑夜慢慢吞噬 ⑥夜虫也开始轻声鸣叫,演奏起黄昏圆舞曲 A.③⑥④⑤②① B.①②③⑤⑥④ C.⑤③④⑥①② D.⑥③⑤④①② 解析:选C。注意景物描写的顺序——由上到下;时间顺序——霞光消失——星星出现——夜虫鸣叫——找不到路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善良最能抹去人心的距离。会说话的卓玛打动了我和昝的心,我俩不约而同地不由自主地上前一步,要细细看看这个姑娘的脸蛋。藏家人有这样的俗话:“善解人意的姑娘最漂亮,漂亮姑娘总是把自己的热心肠挂在红红的脸蛋上。”这样夜色浓浓的夜晚,我当然看不清卓玛的脸蛋了,但是我却清楚地看见她手里捧着一束正点燃的藏香。 …… 我逮住了卓玛在谈话中透露的这样一个细节:她说是阿妈让她出来请我们这两个金珠玛米到帐篷去歇脚。这使我好生奇怪,黑沉沉的深夜,老人又没有出门,她怎么会知道是金珠玛米的军车? 卓玛回答我:“阿妈是我们藏村里人人都尊敬的精明又善良的老人。她虽然双目失明,什么也看不见,瘫痪在床上也快二十年了,可是她的耳朵很灵敏。不能眼观六路,却可以耳听八方。她长年坐在地铺上,手里捻着佛珠,安静地听着帐篷外公路上的各种声音,动物跑过,行人走过,汽车辗过,甚至就连风儿吹过……她都能分辨得很清楚。特别是对金珠玛米的汽车声音辨得最清,司机一摁喇叭,她就知道是亲人的汽车开过来了。” “怎么一听喇叭的声音,就能辨别出是金珠玛米来了?” “军车司机过藏村时,车子开得很慢,摁喇叭总是轻轻的,绝不会狠摁不放。特别是在夜晚,他们的汽车更是像吹了一阵轻风一样过藏村,怕惊扰了牧民的睡梦!” 我深情地看着手捧藏香站在面前的卓玛姑娘,心里涌满着激动和爱怜之情。对她,更多的是对我还没有谋面的她的阿妈的感恩、钦佩。藏北草原是那样辽阔,远方仍然有夜幕笼罩,星月也没有钻出云层,可是我已闻到了迎面扑来的亲人的气息和温馨。有人说,有时一棵草就是一片草原,也许这棵草尖上的露珠还带着没有褪净的苦涩,但毕竟让我尝到了清凉。我当然很愿意走进帐篷去歇脚,尤其想给热爱着金珠玛米的老阿妈行一个正规的军礼。但是军情在身的我们无暇兑现这个心愿,只有待来日再回拜慈善的老人家了。我对卓玛姑娘说: “我还是那个请求,借一盏油灯,就是你们藏家的酥油灯,给我们照明,让我们修好汽车好赶路。” 卓玛竟然那么固执,说:“酥油灯就不必借了,我再燃起一束藏香,照着你们修车。你要知道两三束藏香的光亮会像酥油灯一样明亮!” 为什么非要用藏香照亮呢? 卓玛这样回答我:“阿妈这大半生都是这么坚信不改,她认为藏家人迎接尊贵的客人,就像进寺庙朝佛拜神一样敬重。我们请回来的藏香只有进寺庙时才用。对于心中的活菩萨金珠玛米当然例外!” 一片温暖的祥云在藏北的寒夜里升起,我和助手麻利地借着卓玛手中藏香的微光,修理抛锚的汽车。也许我们依旧看不大清楚一些东西,但是因为我们的手指尖上长了特殊的“眼睛”,特别是我们的心里装上了阿妈赠送的“酥油灯”,很快就整修好了汽车。 告别卓玛,上路了。 我要收藏这淡淡的藏香味,就像收藏月亮的清辉和太阳的明媚。我当然也会留一些激情,去点燃那些遥远的或在身边的仍然沉浸在雾霾中的星星。 5.赏析句中加点的词。 会说话的卓玛打动了我和昝的心,我俩不约而同地不由自主地上前一步,要细细看看这个姑娘的脸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由自主”是说“我”和昝情不自禁地上前一步,想仔细看一看这位善良的姑娘。写出了作者在黑暗的困境中看到希望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6.文章中“我”和助手始终没有见到卓玛的阿妈,但在行文中有关“阿妈”的笔墨却不少,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刻画“阿妈”的形象?从全文来看,“阿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采用了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来刻画“阿妈”这一形象。从全文来看,“阿妈”是一个精明细心、善良慈祥、真诚热情,热爱尊敬解放军战士的藏族女同胞。 7.你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我要收藏这淡淡的藏香味,就像收藏月亮的清辉和太阳的明媚。我当然也会留一些激情,去点燃那些遥远的或在身边的仍然沉浸在雾霾中的星星”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紧扣文题,点明主题。卓玛母女真诚无私的帮助如清朗的明月,温暖的太阳,让人心怀感激和怀念。这也给了“我”无穷的动力,激励“我”在藏汉民族深情厚爱的鼓舞下帮助他人,关爱他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月到天心 林清玄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脚尖的趾甲都感受到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些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由于我们知道月亮伴随我们,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独一无二,光明湛然,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亮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这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包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出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了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有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引自邵雍《清夜吟》的第一句,给读者一种“清凉明净的意味”,充满诗意,暗示了本文“心灵要有月般的光明”的主旨。 B.月是文章组织结构展开的核心线索,作者对月的赞美,彰显了他向善向真的至美情怀,温馨典雅,读后给人以心灵的洗涤。 C.“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人们过分追求物质而失掉心中之月的深深忧虑,体现了作者关注生命的人文情怀。 D.文章从天上之月写到人心中月,强调了拥有心灵之月对个体生命的重要意义,启示我们世间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而不是在眼里。 解析:选D。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仔细辨识选项与文意的细微区别,做出判断。“启示我们世间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而不是在眼里”理解不正确,由原文倒数第二段可知,体现的是永恒的美,而不是最美的事物永远在心中。 9.文章写的是月,为什么要从摸黑回家写起?为什么要写星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